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景旭
一:“兇手”竟是忠良之后
中國歷代王朝的謝幕里,大唐王朝的滅亡,最能讓人生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感嘆:這個承載著中華文明驕傲的強大王朝,擁有秒殺突厥的強大武力與遠播歐亞的文化影響。近三個世紀的時段里,都是東亞大陸巨人般的存在。卻在公元907年,被窮出身的后梁節(jié)度使軍閥朱溫,拿著刀槍趕下了皇位。狼狽到凄慘的景象,引得后世多少文人哀嘆。
而親手幫助當時的后梁軍閥,接下來的后梁開國皇帝朱溫導(dǎo)演這一切的,更有他麾下一位手腕心機堪稱當時頂級的強大謀士,有著“鴟梟”稱號的李振。以宋代以后諸多學(xué)者的狠踩怒罵說:比起親手做惡人的后梁軍閥朱溫,這位李振先生才是親手滅亡唐朝,甚至開啟五代戰(zhàn)亂時代的“幕后兇手”。
不過,最叫許多后人唏噓不已的是,比起與唐王朝苦大仇深的窮草根朱溫,一直鞍前馬后為朱溫出壞主意,活活把唐朝往死里坑的李振,卻是根正苗紅的大唐開國功臣后裔。倘要論起家族功業(yè)來,唐末好些名門重臣,恐怕都要乖乖靠邊站。
李振,字興緒。原本姓安,祖上是大唐開國功臣“涼國公”安興貴。自唐高祖李淵起,安氏家族就忠良輩出。震驚天下的“安史之亂”里,李振的曾祖父安抱真不但慷慨赴國難,更因恥于和叛賊安祿山同姓,憤然請求改名,然后被感動的淚嘩嘩的唐朝賜名“李抱真”。這以后更多次率兵為大唐掃除叛逆。接著從李振的祖父到父親,也都是浴血奮戰(zhàn)的好漢。忠勇護國的家風,一直傳承到李振這一代。
那么問題來了,如此家風熏陶長大的李振,怎么會瞪圓了眼要毀唐朝?其實,在滿懷理想的青春歲月里,青年李振也曾有顆報效大唐的雄心。更兼一身不凡的天賦,典籍韜略全都無師自通。接著信心滿滿參加科考,滿以為可以大展宏圖,卻接連被潑了滿頭涼水:報效大唐?你有錢嗎?
此時的唐王朝,已經(jīng)腐敗到不可救藥,就連素來號稱“凈土”的科考,也是常年金錢開路。滿以為能用才華征服考官的李振,連續(xù)好幾次落了榜。唐朝的腐敗被他看了個透,大好年華也被白白耽擱。但即使這樣,當時李振還是沒放棄,又一跺腳從了軍。好不容易屢建戰(zhàn)功升任臺州刺史,還沒到任就趕上董昌在臺州叛亂。“刺史”當然也就黃了?蓱z赴任的李振正走到鄆、汴之地,半生立志報國,此時卻走投無路。
也就是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有個人笑瞇瞇的站在李振面前:兄弟,報效唐朝你是沒指望了,不如就來報效我吧。
這個改變李振命運的人,就是此時野心勃勃的晚唐軍閥,未來大唐王朝的“終結(jié)者”:朱溫。
二:吃飯睡覺坑大唐
李振與朱溫的相識,被后世史學(xué)家加了很多形容詞,諸如“臭氣相投”“狼狽為奸”“沆瀣一氣”的惡詞一堆。但有一條卻是事實:李振得遇朱溫,確實如魚得水。
自從做了朱溫的幕僚,深受朱溫信任的李振,從此也徹底放輕松。當年的雄心壯志全成了浮云,反而一心一意,為朱溫的擴張大業(yè)努力。在朱溫兼任鄆州節(jié)度使的時候,李振就做了節(jié)度副使,成為朱溫控制區(qū)域下當之無愧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憋屈大半輩子的他,此時人生算是翻了手。而他一如既往精準的戰(zhàn)略目光,更死死盯住一個新目標:大唐都城長安。
身為名門后人,李振常叫朱溫及其麾下眾將嘆服的,就是他不凡的口才氣度。無論多么兇險的場面,他常是一派淡定,甚至面對敵方相加,他也能輕松高談闊論。好幾次朱溫生死一線的惡戰(zhàn),全是李振輕松踏入敵營,一番縱論天下,就說得敵方跪倒一片。乖乖跟著李振跑來投降。類似神奇場面見多了,朱溫也就堅定了信心:有李振做我使者,改朝換代這事,那是相當靠譜。
于是,滿懷著朱溫的期待,李振輕松踏入了這個曾給他無數(shù)屈辱的長安城。一到就被唐朝的宦官們熱情圍住:此時唐末宦官專權(quán),執(zhí)掌神策軍的宦官劉季述,正圖謀廢黜唐昭宗,因此也猴急著要爭取朱溫的支持。但萬沒想到,劉季述剛打開這話茬,接著就被李振罵了個狗血淋頭: “以百歲之奴侍奉三歲主,此乃不義之舉。”
如此義正辭嚴的場面,叫李振儼然成了一副忠臣形象。甚至長安城里好些心懷唐朝的官員們,說起這事也偷偷叫好?伤麄兡睦锵氲玫剑豪钫窈捱@些禍國殃民的宦官不假,但他同樣恨的,更有這爛透了的大唐王朝。之所以發(fā)這句豪言壯語,就為給唐朝設(shè)計個“連環(huán)坑”。
果然,不出李振所料,被李振明確拒絕的劉季述狗急跳墻,反而提前發(fā)動了政變。先囚禁唐昭帝,立李裕為皇帝。而此時的宦官依舊不忘爭取朱溫,并表示愿將唐朝政權(quán)讓與朱溫。幸福來的這么突然,以至于朱溫和麾下將領(lǐng)們,一度也花了眼。差點就暈乎乎跟劉季述手拉手掌權(quán)。關(guān)鍵時刻,卻又是李振一聲怒吼:“行正道則大功勛可立!”
暈乎乎的朱溫總算猛醒了:對啊,長安經(jīng)此內(nèi)耗,已經(jīng)毫無抵抗,大唐江山唾手可得。一旦和這幫宦官合作,那可就是吃相難看,沒準就成了全天下的討伐對象。于是在李振的活動下,朱溫拉攏了唐朝宰相崔胤,里應(yīng)外合殺進長安,先把劉季述等宦官們一勺燴,做了擁立唐昭宗復(fù)位的大功臣。然后李振又親自奔赴青州,一番巧舌如簧,騙的忠誠唐朝的節(jié)度使王師范向朱溫投降(后來王師范全家被朱溫殺害)。幾乎是手把手,把朱溫捧上權(quán)力巔峰。
也正是在李振這番賣力活動下,唐王朝的末日終于到來了:淪為傀儡的唐昭宗先被朱溫遷到洛陽,隨后又被殘忍殺害。而在朱溫廢唐自立的前夜,曾受夠唐朝窩囊氣的李振,積攢半生的憤怒也終于爆發(fā):當朱溫為怎么處置唐朝官員而糾結(jié)時,李振惡狠狠 “此等自謂清流,宜投諸河,永為濁流。”這種事因為絲毫沒有損害到朱溫的利益,便“許而笑之”。
這“一笑”的后果,就是唐朝高層三十多名官員,被朱溫在河南滑縣白馬驛殺害,然后全數(shù)投尸到黃河中。近三個世紀的唐朝歷史,就以這血腥的方式,劃上了句號。
而李振,這位為唐朝“選擇死法”的謀士,也以這毒辣一幕,有了“鴟梟”的稱號。此時的李振可謂蕩平當年心中郁結(jié)。
三:叛國身死
朱溫滅唐建立后梁之后,李振一度升至戶部尚書,任崇政院使,掌握了朝政大權(quán)。但后梁滅亡后,后唐雖赦免后梁舊官僚,但橫遭小人構(gòu)陷,曾經(jīng)叱咤的風云人物為求生卻選擇屈膝認罪。但此舉并沒有為他贏得一線生機,第二日連帶族人全被處死。
說起李振的結(jié)局,北宋以來的好些士大夫們,也多次感慨“小人枉做小人”。李振反復(fù)無常的一生,固然叫人唏噓。但這樣一位忠良之后,卻在腐敗的晚唐,活活淪為了唐朝的敵人。如此唐朝,不亡才叫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景旭
一:“兇手”竟是忠良之后
中國歷代王朝的謝幕里,大唐王朝的滅亡,最能讓人生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感嘆:這個承載著中華文明驕傲的強大王朝,擁有秒殺突厥的強大武力與遠播歐亞的文化影響。近三個世紀的時段里,都是東亞大陸巨人般的存在。卻在公元907年,被窮出身的后梁節(jié)度使軍閥朱溫,拿著刀槍趕下了皇位。狼狽到凄慘的景象,引得后世多少文人哀嘆。
而親手幫助當時的后梁軍閥,接下來的后梁開國皇帝朱溫導(dǎo)演這一切的,更有他麾下一位手腕心機堪稱當時頂級的強大謀士,有著“鴟梟”稱號的李振。以宋代以后諸多學(xué)者的狠踩怒罵說:比起親手做惡人的后梁軍閥朱溫,這位李振先生才是親手滅亡唐朝,甚至開啟五代戰(zhàn)亂時代的“幕后兇手”。
不過,最叫許多后人唏噓不已的是,比起與唐王朝苦大仇深的窮草根朱溫,一直鞍前馬后為朱溫出壞主意,活活把唐朝往死里坑的李振,卻是根正苗紅的大唐開國功臣后裔。倘要論起家族功業(yè)來,唐末好些名門重臣,恐怕都要乖乖靠邊站。
李振,字興緒。原本姓安,祖上是大唐開國功臣“涼國公”安興貴。自唐高祖李淵起,安氏家族就忠良輩出。震驚天下的“安史之亂”里,李振的曾祖父安抱真不但慷慨赴國難,更因恥于和叛賊安祿山同姓,憤然請求改名,然后被感動的淚嘩嘩的唐朝賜名“李抱真”。這以后更多次率兵為大唐掃除叛逆。接著從李振的祖父到父親,也都是浴血奮戰(zhàn)的好漢。忠勇護國的家風,一直傳承到李振這一代。
那么問題來了,如此家風熏陶長大的李振,怎么會瞪圓了眼要毀唐朝?其實,在滿懷理想的青春歲月里,青年李振也曾有顆報效大唐的雄心。更兼一身不凡的天賦,典籍韜略全都無師自通。接著信心滿滿參加科考,滿以為可以大展宏圖,卻接連被潑了滿頭涼水:報效大唐?你有錢嗎?
此時的唐王朝,已經(jīng)腐敗到不可救藥,就連素來號稱“凈土”的科考,也是常年金錢開路。滿以為能用才華征服考官的李振,連續(xù)好幾次落了榜。唐朝的腐敗被他看了個透,大好年華也被白白耽擱。但即使這樣,當時李振還是沒放棄,又一跺腳從了軍。好不容易屢建戰(zhàn)功升任臺州刺史,還沒到任就趕上董昌在臺州叛亂。“刺史”當然也就黃了?蓱z赴任的李振正走到鄆、汴之地,半生立志報國,此時卻走投無路。
也就是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有個人笑瞇瞇的站在李振面前:兄弟,報效唐朝你是沒指望了,不如就來報效我吧。
這個改變李振命運的人,就是此時野心勃勃的晚唐軍閥,未來大唐王朝的“終結(jié)者”:朱溫。
二:吃飯睡覺坑大唐
李振與朱溫的相識,被后世史學(xué)家加了很多形容詞,諸如“臭氣相投”“狼狽為奸”“沆瀣一氣”的惡詞一堆。但有一條卻是事實:李振得遇朱溫,確實如魚得水。
自從做了朱溫的幕僚,深受朱溫信任的李振,從此也徹底放輕松。當年的雄心壯志全成了浮云,反而一心一意,為朱溫的擴張大業(yè)努力。在朱溫兼任鄆州節(jié)度使的時候,李振就做了節(jié)度副使,成為朱溫控制區(qū)域下當之無愧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憋屈大半輩子的他,此時人生算是翻了手。而他一如既往精準的戰(zhàn)略目光,更死死盯住一個新目標:大唐都城長安。
身為名門后人,李振常叫朱溫及其麾下眾將嘆服的,就是他不凡的口才氣度。無論多么兇險的場面,他常是一派淡定,甚至面對敵方相加,他也能輕松高談闊論。好幾次朱溫生死一線的惡戰(zhàn),全是李振輕松踏入敵營,一番縱論天下,就說得敵方跪倒一片。乖乖跟著李振跑來投降。類似神奇場面見多了,朱溫也就堅定了信心:有李振做我使者,改朝換代這事,那是相當靠譜。
于是,滿懷著朱溫的期待,李振輕松踏入了這個曾給他無數(shù)屈辱的長安城。一到就被唐朝的宦官們熱情圍。捍藭r唐末宦官專權(quán),執(zhí)掌神策軍的宦官劉季述,正圖謀廢黜唐昭宗,因此也猴急著要爭取朱溫的支持。但萬沒想到,劉季述剛打開這話茬,接著就被李振罵了個狗血淋頭: “以百歲之奴侍奉三歲主,此乃不義之舉。”
如此義正辭嚴的場面,叫李振儼然成了一副忠臣形象。甚至長安城里好些心懷唐朝的官員們,說起這事也偷偷叫好?伤麄兡睦锵氲玫剑豪钫窈捱@些禍國殃民的宦官不假,但他同樣恨的,更有這爛透了的大唐王朝。之所以發(fā)這句豪言壯語,就為給唐朝設(shè)計個“連環(huán)坑”。
果然,不出李振所料,被李振明確拒絕的劉季述狗急跳墻,反而提前發(fā)動了政變。先囚禁唐昭帝,立李裕為皇帝。而此時的宦官依舊不忘爭取朱溫,并表示愿將唐朝政權(quán)讓與朱溫。幸福來的這么突然,以至于朱溫和麾下將領(lǐng)們,一度也花了眼。差點就暈乎乎跟劉季述手拉手掌權(quán)。關(guān)鍵時刻,卻又是李振一聲怒吼:“行正道則大功勛可立!”
暈乎乎的朱溫總算猛醒了:對啊,長安經(jīng)此內(nèi)耗,已經(jīng)毫無抵抗,大唐江山唾手可得。一旦和這幫宦官合作,那可就是吃相難看,沒準就成了全天下的討伐對象。于是在李振的活動下,朱溫拉攏了唐朝宰相崔胤,里應(yīng)外合殺進長安,先把劉季述等宦官們一勺燴,做了擁立唐昭宗復(fù)位的大功臣。然后李振又親自奔赴青州,一番巧舌如簧,騙的忠誠唐朝的節(jié)度使王師范向朱溫投降(后來王師范全家被朱溫殺害)。幾乎是手把手,把朱溫捧上權(quán)力巔峰。
也正是在李振這番賣力活動下,唐王朝的末日終于到來了:淪為傀儡的唐昭宗先被朱溫遷到洛陽,隨后又被殘忍殺害。而在朱溫廢唐自立的前夜,曾受夠唐朝窩囊氣的李振,積攢半生的憤怒也終于爆發(fā):當朱溫為怎么處置唐朝官員而糾結(jié)時,李振惡狠狠 “此等自謂清流,宜投諸河,永為濁流。”這種事因為絲毫沒有損害到朱溫的利益,便“許而笑之”。
這“一笑”的后果,就是唐朝高層三十多名官員,被朱溫在河南滑縣白馬驛殺害,然后全數(shù)投尸到黃河中。近三個世紀的唐朝歷史,就以這血腥的方式,劃上了句號。
而李振,這位為唐朝“選擇死法”的謀士,也以這毒辣一幕,有了“鴟梟”的稱號。此時的李振可謂蕩平當年心中郁結(jié)。
三:叛國身死
朱溫滅唐建立后梁之后,李振一度升至戶部尚書,任崇政院使,掌握了朝政大權(quán)。但后梁滅亡后,后唐雖赦免后梁舊官僚,但橫遭小人構(gòu)陷,曾經(jīng)叱咤的風云人物為求生卻選擇屈膝認罪。但此舉并沒有為他贏得一線生機,第二日連帶族人全被處死。
說起李振的結(jié)局,北宋以來的好些士大夫們,也多次感慨“小人枉做小人”。李振反復(fù)無常的一生,固然叫人唏噓。但這樣一位忠良之后,卻在腐敗的晚唐,活活淪為了唐朝的敵人。如此唐朝,不亡才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