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到底是什么時候覆滅的呢?在大多數(shù)的歷史編年表里,都把1644年也就是崇禎皇帝自盡那年作為明朝的最終收場,個人覺得這時的明朝的國號尚在,且在南明繼續(xù)沿用,所以,明朝還算“茍延殘喘”并未滅亡,直到1661年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當然,臺灣鄭家在其后也借著明朝之名,但明朝和鄭家聯(lián)系不多,甚至,可以說鄭家是相對獨立的政權,脫離了正統(tǒng)明朝的范疇。
雖說,大伙對明朝的句號寫在哪眾說紛紜,但是,歷史界在界定明朝覆滅時間的時候統(tǒng)一了觀點,幾乎全部史學界的學者都認為,明朝實際上是在明神宗之后走向衰亡的。
在不少史籍中,都對明神宗來了個定評,那就是:明朝就滅在了神宗的身上。明神宗的廟號有點另類,“神”這個字給人十分玄幻的感覺,恰恰就是因為明神宗平日里神出鬼沒,在深宮中幾十年都沒人一睹其真容,連滿朝文武都沒幾個能夠見到他,所以,就得了這么個廟號。
正因為明神宗不理會朝務,最終,導致萬歷年間朝廷里的官員數(shù)量銳減一半,而明神宗又是個貪圖財富的統(tǒng)治者,他派出手下的宦官到處搜斂民脂民膏,當時的老百姓連家里養(yǎng)只雞都得交稅。
崇禎繼位后,根本沒辦法挽回這種局面,所以,只能替明神宗背黑鍋。
如今,我們從玄學的角度來聊聊這件事,那就是,萬歷年間天降不少異象,每年不是發(fā)生日食,就是國都發(fā)生地震,至于,其他地區(qū)的干旱和水災更是常事。史籍記載,某年鳳陽降下暴雨冰雹,把皇陵大殿的屋脊都砸毀了,第二年打雷焚毀了長陵的明樓,這些就像是上天降下的亡國先兆一樣。
萬歷皇帝在繼位之初本來是有顆勤勉治國之心的,但是,后來他為何脫離朝政隱藏在深宮中呢?除了幼年時期給張居正帶來的“精神壓迫”外,讓他徹底絕望的可能還是那場“立儲”之爭,這件事實在讓人唏噓。
當時的朝臣實在是有些頑固迂腐,他們秉持著擁立長子為太子的祖訓,跟皇帝據(jù)理力爭。按理說,臣子敢于跟皇帝直諫是有利于國家的好事,自古以來,敢于冒著生命危險跟皇帝爭辯的大臣最終通常會名垂千古,也杜絕了皇帝一人獨大的極端局面。
很可惜萬歷年間的這群大臣把膽子用在了毫無意義的小事上,他們在立太子這件事上和皇帝搞的關系惡化,實在有些不值。
后來,萬歷皇帝的長子朱常洛在大臣們的簇擁中繼位后,僅過二十九天就駕崩了,皇帝的身份帶著他來到了一個享樂的天堂,他在沉淪聲色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實際上,這就是當時萬歷皇帝和大臣們爭執(zhí)不下所釀成的悲劇,倘若大臣們退一步改立三皇子,根本不會有這種情況的發(fā)生。
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個原因?qū)е氯f歷皇帝幾十年未參政,那就是他的身體狀況。
建國初期,郭沫若曾對萬歷皇帝的陵墓進行開掘,之后,萬歷皇帝的遺骸就這樣被發(fā)掘出來,科學家在對萬歷皇帝的骨骸用技術手段復原后發(fā)現(xiàn):這個皇帝的兩條腿并不一樣長,可以斷定他腿腳殘疾,根本沒法正常行走。
雖說,這并非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也成了壓倒皇帝的最后一根稻草,腿腳不便既成了不上朝的原因之一,也成了對滿朝文武眼不見心不煩的借口。
民間對明朝淪亡在萬歷手上有個很有趣的說法,那就是劉伯溫當時的燒餅歌里,曾言明了明朝有萬年基業(yè),永遠都不會滅亡,會歷經(jīng)“萬世”。劉伯溫推算的結果十分完美,朱元璋也特別高興,但是,這兩個人都沒想到朱元璋的后人居然會取“萬歷”做為登基年號,這一任統(tǒng)治者就將明朝萬世的氣數(shù)全都耗光了,所以,等他一死,明朝自然也就走向末路。
萬歷四十八年三月,朱翊鈞因長期酒色無節(jié),加上遼東慘敗,國事困擾,終于病重不起。七月二十一日,在弘德殿咽下了最后一口氣,終年五十八歲。
在秦朝時期,也曾有過一個關于皇權的預言,那就是“滅秦者,胡也”。
那么,這句話是怎么來的呢?
秦始皇晚年一直想要長生,有一位方士盧生,察覺了秦始皇這種心理,便告訴秦始皇,海上有一座蓬萊仙山,山上住著擁有不死之藥的神仙。于是,秦始皇邊讓盧生出海尋找蓬萊山,以求得不死之藥。盧生回來后,向秦始皇表示未能找到不死之藥,卻拿到了一本“仙書”《錄圖書》,書上寫著一則讖語:“亡秦者,胡也。”
當時包括嬴政在內(nèi)的所有人都覺得這個預言指的是遠在北方的外族侵略者,所以,秦朝大肆修筑長城抵御匈奴,嬴政還派出手下得力干將著重針對北方。誰知道,最終導致秦朝覆滅的,恰恰就是秦始皇最喜歡的小兒子胡亥。秦始皇機關算盡也沒想到,此“胡”非彼“胡”也。
照此說來,明神宗這輩子最大的敗筆就是把自己的年號取作“萬歷”,明朝最有名的算命先生劉伯溫早就算到明朝能有萬世基業(yè),明神宗偏偏一人用盡萬世氣數(shù),直接將王朝推進了深淵!
有時候從這些奇怪的角度解讀歷史還是挺有意思的,那些巧合也十分“嚴謹”,不過娛樂歸娛樂,歷史還是得抱著科學的態(tài)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