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核彈背包肩上扛,萬軍之中我獨往,美蘇便攜式核武器列傳
冷戰(zhàn)這個特殊時期催生了無數(shù)稀奇古怪的武器,核武器更是在這個階段得到空前發(fā)展。在形形色色的核武器中有一類不起眼卻長期被人們津津樂道,有人叫它們“核背包”,也有人稱它們“核地雷”,那就是輕型/便攜式核武器。美蘇在核武器小型化階段都曾經研制過類似的武器,不過由于運用上的限制,早在冷戰(zhàn)后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朝鮮閱兵式上的核背包又喚起了人們對于便攜式核武器的記憶
在說便攜式核武器之前,先要聊聊北約在50年代初研制的所謂“核地雷”。當時為了防御蘇聯(lián)入侵西德,英國戰(zhàn)爭辦公室在1954年下令開發(fā)代號“藍孔雀”的核地雷,這是喲中重達7噸的核炸彈,結構設計借鑒了皇家空軍的“藍色多瑙河”核彈。雖然名為地雷,但其實這是一種預埋的遙控/定時核炸彈,最大遙控距離為5千米,最長可以設置在8天后引爆。1957年7月,英國陸軍訂購了10枚“藍孔雀”并計劃部署在西德。在他國領土上埋設核武器自然是毫無顧慮的,但這并不代表西德人民就會同意,這種龐大的核炸彈最終因為技術原因和政治影響而在1958年下馬。
英國的藍孔雀核炸彈
美國這邊對這類預埋核炸彈的研究起步更早,但由于技術進步較快,早期的一些不穩(wěn)定型號很快就退役了。最早的“核地雷”是皮卡汀尼工廠研制的T-1,采用槍式原理,核材料是高濃縮鈾,由于爆炸當量難以滿足需求,所以并未投入使用。50年代初,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研制了ADM-B核地雷,使用W-7核戰(zhàn)斗部,爆炸當量僅有90噸TNT,從1955年至1963年間總共生產了300枚。這兩款早期“核地雷”威力較小,體積和重量也相當大,只能有計劃的進行預埋,機動性很差。
W-9核炮彈
鑒于前兩者威力較小,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利用W-9核炮彈為基礎研制了MK-9/T-4型核彈。MK-9型核彈可拆卸為5個組件,由特種部隊士兵攜帶潛入目標附近組裝后埋設。MK-9全重降低到120磅至200磅(約90公斤),已經可以滿足作戰(zhàn)小組背負使用。MK-9于1957年開始生產一直服役到 1963 年,后來被 W30 型多用途核戰(zhàn)斗部和 W45 型多用途核戰(zhàn)斗部所接替。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隨后還研制了W-30/XM113和W-31/ADM核彈,前者重約840磅,爆炸威力為300噸當量至500噸TNT當量,后者重量相當爆炸威力為1000噸至4萬噸TNT當量.
ADM核地雷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研制的W-45/MADM中型核彈是美軍便攜式核武器研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MADM重量雖然仍接近400磅(約181公斤),但其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都得到了很大提升。MADM使用的W-45核彈頭0.686米,直徑292毫米,重350磅(約159公斤),爆炸威力為0.1萬噸~1.5萬噸TNT當量。MADM雷于1956年開始研制,1965年正式進入美軍服役被部署在駐歐美軍基地,生產工作從1962年1月持續(xù)到1966年6月,共計生產了約350枚,一直服役到1984年才退役。
MADM核彈組成部分
美軍便攜式核武器巔峰的到來還要歸功于W54核彈頭的研制成功,W54是美國最小最輕的核彈頭,其10噸/20噸當量版的重量僅有23.3公斤,完全可以由單人攜帶。由于重量小,W54被用于多種戰(zhàn)術核武器,比如被稱作“自殺核火箭”的M-388“戴維”核火箭彈,由M28型120毫米無后坐力火炮或M29型155毫米無后坐力火炮進行發(fā)射,射程為2-4公里。而美國空軍用于攔截蘇聯(lián)轟炸機的AIM-26獵鷹空空導彈以及AGM-62空地導彈也使用了W54核彈頭。采用W54核彈頭的便攜式核武器則叫做“特種核爆破裝備”Special Atomic Demolition Munition(SADM)。
M388核火箭
SADM全重約68公斤,相當于兩枚M388核火箭,這是因為SADM有著更復雜的引信和定時裝置,加上需要步兵長時間攜帶,所以安全性設計更為周密。SADM尺寸為40厘米×60厘米,不過其外還有個玻璃纖維容器,容器一頭有解鎖和定時的操作面板。 SADM根據(jù)爆炸當量不同,分為M-129和M-159兩個型號,1964年進入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服役。這種便攜式戰(zhàn)術核武器可由直升機、卡車、吉普車運載,也可由雙人小組攜帶滲透作戰(zhàn)。
SADM戰(zhàn)術核武器
SADM的作戰(zhàn)使用也和之前的“核地雷”完全不同,相比那些預埋在蘇軍進攻路線上的前輩,SADM的使用靈活性更強。由于重量較小,體積適中,攜帶SADM的特戰(zhàn)小組可以通過步行、傘降、機降等方式深入敵后作戰(zhàn),攻擊蘇軍的物資集結地、通訊節(jié)點、指揮中心、軍政要地以及各類港口、橋梁、鐵路、公路等運輸線。滲透小組將SADM放置在攻擊目標附近后,設置適當?shù)钠鸨瑫r間然后撤離,雖然這類行動有極大的危險性,但并不意味這是自殺式行動,SADM的使用方式和普通的定時炸彈并無本質區(qū)別,只是其威力要遠遠超過同體積的TNT。SADM一共生產了300枚左右,主要部署在西德境內的美軍基地,直到1985年這些小型核彈才撤出歐洲,1992年全部退役。
SADM外表看上去像個不起眼的垃圾桶
蘇聯(lián)的便攜式核武器開發(fā)要比美國稍晚一些,但后發(fā)優(yōu)勢使得其技術更為成熟,體型也更嬌小。這種被稱為“超頻”-6的便攜式核武器開發(fā)與1967年,70年代進入克格勃和蘇聯(lián)總參情報局服役。“超頻”-6根據(jù)爆炸當量不同分為兩款,大號的尺寸為60×40×20厘米,全重40千克,爆炸當量為1000噸TNT。小號尺寸為45×35×30厘米的尺寸,全重30千克,爆炸當量2000噸TNT。兩種便攜式核彈的核材料都選用鈾和釷元素,核彈裝置被封存在一個類似行李箱的裝置中,核彈的保護殼上還有相關的解鎖和定時裝置,這種武器的使用方法和SADM類似。
“超頻”-6便攜式核彈外殼
蘇聯(lián)解體后,曾有消息稱70年代制造的132枚“超頻”-6便攜式核彈中有84枚不翼而飛,這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1998年叛逃西方的蘇聯(lián)前克格勃檔案館館長米特羅欣更是宣稱蘇聯(lián)情報人員曾在美國和西方國家境內偷偷安裝了多枚便攜式核彈,為此美國政府曾經在全國進行了排查,但沒有任何下文。這些聳人聽聞的消息多半是噱頭,那位檔案館館長的驚人言論也是為了吸引注意力,但也充分說明這類便攜式核武器對于公眾有著異乎尋常的威懾力。
美國展示蘇聯(lián)便攜式核武器的模擬結構
便攜式核武器雖然是人類制造過最小的大殺器,但由于戰(zhàn)術使用的限制,在冷戰(zhàn)后期基本都退出了現(xiàn)役。如今各個核大國都未在研制和裝備過此類核武器,不過“核地雷”、“核背包”、“核手提箱”的形象倒是反復出現(xiàn)在影視作品中,畢竟這樣的題材實在太適合搬上熒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