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靈壽縣牛城鄉(xiāng)中傾井村,是一個在今天并不出名的小村莊,但在宋朝時,從這里走出來一位名人,父子九人全部高中進士,而且還有四人位列宰相,宰相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務院總理,一個小村莊,竟然走出四位國務院總理,不得不讓人驚嘆:地靈人杰,莫過于此!
中傾井村有一座建成于清代的“韓氏先祠”,也叫做四宰相祠堂,就是后世子孫為了紀念先祖而建的,那么,從村中走出的這位宋朝的名人是誰呢?四位宰相又都有誰呢?
中傾井村韓氏先祠
他就是宋仁宗時期擔任過副宰相(參知政事)的韓億。
北宋時期,韓氏為中原地區(qū)名門望族,當時分為相州韓氏和真定韓氏,兩支韓氏均是名人輩出。
相州韓氏以韓琦為代表,被后世稱為梅花韓氏,韓琦為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后代名人有徽宗朝宰相韓忠彥;堅守孤城,與金軍巷戰(zhàn)而亡的濰州知州韓浩;南宋權臣韓侂胄等。
韓億畫像
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韓億則為真定韓氏的代表人物,真定韓氏也被稱為靈壽韓氏,因其家門前栽有梧桐,故也被稱作梧桐韓氏,在宋朝有“棠棣行中為宰相,梧桐名上識韓家”的詩句。
韓億,字宗魏,祖籍真定靈壽,后徙居雍丘,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進士及第,博學多才的韓億,深受宰相王旦賞識,后來還迎娶了王旦的女兒,成為王家的乘龍快婿,韓億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數(shù)任外官,有治聲”,后來被調到朝廷,出任御史中丞,韓億“執(zhí)法不避顯貴”,得到皇帝宋仁宗的器重,被授予參知政事,封陳國公,去世后謚號為“忠憲”。
宋朝官服
治家嚴飭的韓億,即使閑居在家,也不曾有懶惰之色,“見親舊之孤貧者,常給其昏葬”,見到貧窮落魄、孤苦伶仃的親戚故舊,還經常出手接濟,資助他們婚葬。
韓億教子有方,對下一代要求極為嚴格,八個兒子,即:韓綱、韓綜、韓絳、韓繹、韓維、韓縝、韓緯、韓緬,全部高中進士,個個官居顯要,有三個兒子先后擔任宰相和副宰相,再加上曾擔任過副宰相的韓億,父子兩代九人中,竟然誕生了四位宰相!因此,真定韓氏當時有“兄弟同胞八人三學士,祖孫共列一朝四國公”的美譽!
韓億出任過宰相的兩個兒子為第三子韓絳和第六子韓縝,出任副宰相的為第五子韓維。
韓絳,字子華,歷任陳州通判、開封知府、樞密副使等職務,宋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被授予參知政事,后來主動請纓到邊塞督戰(zhàn),戰(zhàn)事失利而被罷官,韓絳與王安石私交極好,多次向宋神宗舉薦,王安石終于被皇帝重用,拜為宰相,開始了雷厲風行的變法。
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后,韓絳代為宰相,繼續(xù)推行變法,宋哲宗的時期被封為康國公,韓絳去世的時候,哲宗特意輟朝兩日,被追贈為太傅,謚號“獻肅”。
韓縝,字玉汝,慶歷二年進士,歷任淮南轉運使、知樞密院事,哲宗繼位后,拜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當政期間以“嚴苛”著稱,時人戲稱為“寧逢乳虎,莫逢玉汝”,紹圣四年去世,封崇國公,謚號“莊敏”。
韓維,字持國,宋英宗時期,遷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神宗即位后,除龍圖閣直學士,與王安石、司馬光、呂公著交好,被時人譽為“ 嘉祐四友”,韓維多次向皇帝舉薦王安石,王安石推行變法之后,韓維發(fā)現(xiàn)新法弊端,直言不諱,與王安石交惡,被貶往地方,哲宗時期,被召為門下侍郎,后以太子少傅致仕。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被定為元祐黨人,再次貶謫,元符元年病逝。
影視劇中宋朝官員形象
韓億其余五個兒子,雖然沒能登上相位,但也都是一時英杰!
長子韓綱,歷任尚書水部員外郎、知光化軍等,后來部下士兵叛亂,韓綱帶著妻子棄城而逃,被朝廷免去官職,編管英州。
二子韓綜,天圣八年(公元1030)進士,歷任開封府推官、出滑、許、袁知州、刑部員外郎、知制誥等職。
四子韓繹,歷任官秘書丞,通判軍府兼管內勸農事,提舉府學。
七子韓緯,比部郎中,比部為官署名,魏晉時期首設,為尚書列曹之一,主管稽核簿籍,后世沿襲,北宋初期,職歸三司勾院、磨勘司、理欠司,以無職事朝官充任,元豐改制后,始恢復職掌,掌審核內外帳籍及贓罰欠負之事,定期審核場務、倉庫出納官物,稽核百司經費,決定是否勾銷。
八子韓緬,曾任光祿寺丞。
影視劇中宋朝官員形象
韓億的孫輩同樣英才濟濟,在朝廷出任官職的就有二十余人,再往后一代,雖然也有走上仕途的,但都是小官小吏,影響力和知名度遠不如祖輩。
韓億家族成員也為后世留下有大量的詩文作品,在宋朝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