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好,為我們重新認識李鴻章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
(李鴻章1823-1901)
(1)如何看待馬關(guān)條約
大部分歷史教科書中都會提到甲午戰(zhàn)爭期間,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下關(guān)的春帆樓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并認為這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加深的標志,李鴻章也因為簽訂條約被長期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我們且不論李鴻章參加和談原本就并非其本意(誰都知道去干這種事情不利于自身的清譽),單單從不愛惜羽毛的李鴻章拖著72歲的老朽之軀前往日本去談判就應該表示敬意,況且他在日本遭到槍擊,面部中彈,最終憑借個人受傷受辱帶動了以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大佬為首的日本代表團的談判節(jié)奏,讓外交形勢朝有利于中國的方向發(fā)展,最大限度為清王朝爭取了可能的和談條件。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馬關(guān)條約》雖然是喪權(quán)辱國,但實際是李鴻章差點送掉老命所換取來的“外交成果”。由此可以看出,以一人之力,有時候真的難以扭轉(zhuǎn)國運之衰敗。
(馬關(guān)條約)
(2)李鴻章被刺經(jīng)過
甲午戰(zhàn)爭正式開打是1894年7月25日,雙方的和談大約是在開戰(zhàn)不到8個月的1895年3月。3月4日,光緒皇帝正式向李鴻章頒發(fā)了和談全權(quán)代表證書。13日,李鴻章一行乘坐德國輪船“禮裕”、“公義”號,掛著“中國頭等議和大臣”的旗幟,前往日本。3月20日,李鴻章登上“春帆樓”,同伊藤博文等人進行初次會面。
(抵達日本的李鴻章)
次日,會談正式進行,雙方展開唇槍舌戰(zhàn),日本人以戰(zhàn)勝國自居,提出非?量痰臈l件。并表示,如果要求得不到滿足就不停戰(zhàn)。李鴻章自然對于日本人的要求不敢輕易允諾,反復同日人爭辯。
(清日交涉場景)
3月24日下午4點,在結(jié)束第三次和談之后,憂心忡忡的李鴻章在警衛(wèi)的護送下返回驛館“引接寺”。就在抵達門口下轎的一剎那,來自群馬縣出身的小山豊太郎拔槍射中李鴻章左眼下方。小山被當場抓獲,李鴻章亦在隨從的攙扶下進入“引接寺”接受治療。
(李鴻章在日本的住所,引接寺)
(3)小山豊太郎其人
小山豊太郎的父親是群馬縣縣議會的議員,雖然出身于富裕家庭,但是他16歲時即上東京參加右翼政治團體,成為職業(yè)壯士,實際和黑社會沒有區(qū)別。至于他為什么要刺殺李鴻章,學術(shù)界沒有定論,一般指出他當時無知地認為李鴻章是阻礙日本打到大清的障礙,所以必須除掉,并且他反對日本和大清談判。小山此后被判處了無期徒刑,在獄中還寫了《獄中記》,但是里面對于為何刺殺李鴻章沒有任何記載。入獄15年之后,因為恩赦而提前釋放,最后在1907年出獄,并在東京與一女子結(jié)婚,經(jīng)營書法私塾和象棋會所。
(小三豊太郎)
(4)李鴻章被刺后日方的反應
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作為前往日本進行交涉的大清國使節(jié)團團長居然遭到槍擊,這在日本人看來,又是一起嚴重的“不祥事”。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慌亂,除了此時日本尚且勢力不足以與列強抗衡、國際經(jīng)驗不足、希望彰顯“文明國”的形象之外,最重要的是日本人對此有強烈的心理陰影。原來在此之前,日本人剛經(jīng)歷過一次刺殺沙俄太子的“大津事件”,那么這是怎么回事呢?
大津事件:1891年5月,當時在日本訪問的俄國尼古拉皇太子被當值警衛(wèi)津田三藏巡查拔槍打傷,后經(jīng)過救治,沒有生命危險。由于當時日本國力尚且弱小,盡管俄國皇太子無性命之憂,但是日本擔心俄國的報復以及要求割地賠款而全國陷入“恐俄”的恐慌中。比如當時日本有的學校為表示謹慎停課,普通民眾到神社和寺院和教會祈禱皇太子痊愈,來自全國的慰問電報超過1萬封,明治天皇亦躬赴於神戶港停泊的俄羅斯軍艦,并登船探望尼古拉。為了表示歉意,山形縣金山村禁止以“津田”為姓及“三藏”命名。更有甚者,5月20日,一位名叫“畑山勇子”的女孩在京都府廳面前用剃刀刺喉嚨自殺表示道歉,被日本社會稱為“穗州的烈女”。
從此后日本人處理李鴻章被刺一案,我們明顯能感覺出日本人同樣的“恐慌”。比如,立即抓捕兇手并判處重刑;懲處事發(fā)地的政府首腦,山口縣知事因此而引咎辭職;天皇親自下詔對于李鴻章進行慰問,同時派出野戰(zhàn)衛(wèi)生隊的石黑以及廣島預備醫(yī)院院長佐藤軍醫(yī)總監(jiān)前往醫(yī)治;皇后選派日本紅十字的兩位護士前往照顧李鴻章,并到繃帶工廠親手制作繃帶送給李鴻章。下關(guān)的普通民眾為了看望李鴻章而特意制作了一個玻璃水槽,灌滿海水,放上魚以及烏賊,據(jù)說受此啟發(fā),才有了今天的下關(guān)水族館“海嚮館”。
因此,這次遇刺事件對于李鴻章來說實在是焉知禍福。不但受到各方照顧,而且讓外交談判形勢為之一變,日本很快做出停戰(zhàn)決定,并降低談判要求,特別是國際社會趁機向日本施壓,這才有后面所謂的“三國干涉還遼”。(從這些歷史細節(jié)我們可以看出,歷史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但是絕對比我們想象的有意思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