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到死的時候才30歲,陳勝吳廣起義,項羽22歲,威震天下的巨鹿之戰(zhàn),項羽年僅24歲,就已經(jīng)“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了,劉邦比項羽大24歲,起兵時46歲,也就是說,這倆人完全是父子輩分,項羽要煮劉邦他爹,簡直是要煮自己的爺爺。
一個年輕人,一個血氣方剛,沖勁十足的年輕人,初出茅廬不久,就威震天下,功成名就,這種人會容易犯什么錯誤,不言而喻。更何況這個年輕人出身沒落貴族,一方面重視名譽,另一方面難免會有些自命不凡,更加劇了他性格中本來就有的缺陷。
談到劉邦,人們會想起奸雄曹操之類的人物;而談到項羽,人們想到的是英氣逼人桀驁不馴的呂布、馬超,而不是老成持重捻須沉吟的劉備、宋江,甚至也不是搖著鵝毛扇的諸葛亮。劉邦的故事,是凡人的故事,成人的故事;而項羽的故事,卻像一個神話傳說,而且是屬于人類童年時期的神話傳說。
比照現(xiàn)代,項羽則具有尼采的“超人”意志,以及影視作品中的數(shù)碼英雄身上的超能量。在西方人眼中,項羽是唯一可以和迦太基名將漢尼拔比肩的中國古代將領,被譽為:東方漢尼拔。
項羽22歲時,便指著出巡的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之。”這是典型的初生牛犢不怕虎。項羽24歲時,便與叔父項梁在江南起兵反秦,就此登上歷史舞臺。項梁是主帥,項羽是副帥。項羽戰(zhàn)功赫赫,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戰(zhàn),更是創(chuàng)下了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敢于破釜沉舟,毫不考慮退路,這是年輕人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老年人會考慮周全,留出一條甚至幾條退路來,以備萬一,而不會采取如此果敢決絕如此冒險奇崛的戰(zhàn)法。項羽26歲時,便成為西楚霸王——神州大地上的一號人物了。
項羽一夜坑秦降卒二十萬,卻惟獨留下了三員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并信任和厚待他們。這還是他的真性情使然,他的仁慈只施與那些他認為值得的人。劉邦用人是理性的,不憑好惡,只重實際,有用之人皆為我所用,所以韓信說劉邦:不能將兵,而善將將。劉邦得韓信,果然如虎添翼。作為一個領導者,善于駕馭高人,便立于高人之上了。
項羽最后經(jīng)過了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之后,一路戰(zhàn)斗突圍,霸王本欲東渡烏江。此時,烏江亭長駕著船來來了。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聽了這話霸王笑了。這位威風八面縱橫天下無敵手的西楚霸王,絕對不是因為有一條生路可以逃命而笑的。因為接著他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于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這是烏江邊上的霸王對烏江亭長說的一段話,意思就是,這烏江,我今兒還不過去了。原因有三條,第一是天要亡我。第二條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第三條是,當年率領八千子弟兵渡江,而今只有自己一個人回來,心中有愧。
項羽本欲東渡烏江,為什么在見到了烏江亭長之后改變了主意?真的是項羽自己說的那三條嗎?
項羽這一戰(zhàn)幾次絕境逃生,士兵已經(jīng)喪失殆盡,而今終于,有了一次徹底擺脫敵人的機會。然而他卻停止了!啊!認命了嗎?服輸了嗎?恰恰相反,他用他的不過烏江,來證明他的不認命,和不服輸。正是烏江亭長的話提醒了他,第一,他是在逃亡。堂堂的西楚霸王從來都是,沖鋒在前,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巨鹿之戰(zhàn)的破釜沉舟的豪氣去哪兒啦?彭城之戰(zhàn)千里奔馳的勇武去哪兒啦?東征西伐時一個個的勝利去哪兒了?霸王何時在戰(zhàn)場上潰逃過?而今的行為已經(jīng)嚴重地,損害了,他的驕傲和自尊心。還能夠再逃嗎?逃跑的霸王還是霸王嗎?
第二,渡過了烏江,從此就是江東的一個諸侯王。他本是號令天下的西楚霸王,能夠甘心的做一個小小的諸侯王嗎?烏江亭長的話讓他清楚地認識到了這樣一個現(xiàn)實。只要渡過烏江。爭霸天下已經(jīng)沒有機會了。
所以為了做回真正的西楚霸王,他選擇了繼續(xù)征戰(zhàn),最后自刎而死。呂馬童說:”此項王也。”證明了他到死都還是受人尊敬的西楚霸王。烏江亭長的話本是好意,卻完成了韓信布置十面埋伏安排四面楚歌也不能做到的事,讓項羽死。
李清照說: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最后我覺得這倆人的年齡問題,是解釋這倆人性格的重要因素。一個年近半百才出來闖蕩,一個24歲就威震天下,哪個好虛榮,哪個不在乎面子。哪個更沉穩(wěn),哪個更急躁。哪個更堅韌,哪個更脆弱。自然一目了然。
我覺得兩人都算是英雄。只是可惜項羽毀在自己年輕成名的自我膨脹上。如果他能多些時間歷練,能更加成熟,以他碾壓級別的軍事能力,勝敗未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