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不是誅了方孝孺十族,歷史上有些爭議,因為方孝孺是有后人的,而十族究竟是哪十族,也沒有明確說明,但是方孝孺的幾個朋友和學生被殺了,這也是事實。但如果十族包括朋友和學生的話,那么連朱棣的十一弟蜀王朱椿他也跑不了——方孝孺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蜀王朱椿世子的老師。這些咱們都拋開不論,本著“孤證不立”的原則,翻閱多種史料,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或者找到了幕后元兇:燕王朱棣靖難成功當上大明天子,似乎把大儒方孝孺忘了,是另一個人兩次推薦,第一次推薦把方孝孺送進了監(jiān)獄,第二次推薦把方孝孺送上了刑場,這似乎是好心辦了錯事,而且是大錯特錯了。
我們先來看《明史》記載:成祖發(fā)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也就是說,朱棣已經(jīng)答應姚廣孝:進城之日不會難為方孝孺。
再來看看明代掌南京翰林院、國子祭酒、贈禮部右侍郎黃佐寫的《革除遺事》:嗣君既亡,文廟(朱棣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廟號太宗,后改為成祖)納姚廣孝言,召用之。孝孺不屈,系獄。遣人諭旨,終不從。尋詔天下,廣孝舉代草者,曰:“必須方孝孺。”
第三個我們再來看看祝枝山的《野記》:文皇既即位,問廣孝誰可草詔,廣孝以方對,遂召之。數(shù)往返,方竟不行,乃強持之入。
當然,要是找的話,大同小異的記載還能找到很多,但似乎都在講一個故事:朱棣進京之后根本就沒理方孝孺,估計是像曹操對待陳琳一樣,把這個對手的筆桿子忘記了,可能朱棣一方面是沒把方孝孺太放在心上;另一方面也是想冷處理一下,等時間消磨了仇恨,見面也好說話了;第三是可能想表現(xiàn)得“仁慈大度”一點,在讀書人那里混個好人緣。
一點在《明史》中有記載:“己巳,王謁孝陵。群臣備法駕,奉寶璽,迎呼萬歲。王升輦,詣奉天殿即皇帝位。復周王橚、齊王榑爵。壬申,葬建文皇帝。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詔,孝孺投筆,且哭且罵。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辯不屈。遂與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朱棣登基的日子是己巳日,之后隔了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整整七日才是丁丑,永樂帝當了七天皇帝之后才找方孝孺來寫“詔書”的,這期間朱棣還接見并訓斥了一頓倭奴國的使臣,也就是倭寇的幕后主使者。
但是姚廣孝有點心急了,這位智謀不下于劉基劉伯溫的“靖難第一謀士”有點沉不出氣,幾次三番提醒朱棣:還有個大儒方孝孺在一邊晾著呢,只有把他收服了,這樣才顯得咱們名正言順光明正大?墒潜┢庵扉τ龅搅擞补穷^方孝孺,悲劇就這樣發(fā)生了:方孝孺全家?guī)缀醣粴⒏蓛?幾乎,不是全部),朱棣也背上了濫殺無辜的罵名,至于是不是“誅十族”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姚廣孝這次“好心辦錯事”證明了一句老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但是筆者一直很困惑:姚廣孝可以說是算無遺策,怎么就沒算到他把方孝孺推到朱棣面前,實際是把他送進了鬼門關(guān),姚廣孝為什么要幾次三番地向朱棣推薦方孝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