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對蜀漢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里,蜀漢的頂梁柱諸葛亮,被司馬懿耗死在了五丈原,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而在諸葛亮去世之后,蜀漢軍中地位最高的魏延,則被丞相長史楊儀誣告,最終含冤死了在馬岱刀下。雖然,因為《三國演義》的緣故,很多人誤解了魏延,認為他真的是一個反復(fù)小人,但是熟讀《三國志》的人,卻知道他的冤屈。對于此事,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魏延為什么寧愿被冤殺,也要南歸,而不是投靠曹魏呢?
這個問題,嚴格意義上講,其實是不成立的,為什么要這么說呢?因為魏延率眾南歸之時,主要是想殺楊儀,并沒有料到,自己會被擊殺!度龂尽分刑岬,諸葛亮去世之后,他想繼續(xù)北伐,被費祎所騙后,賭氣率眾南歸。這個時候楊儀誣告他叛亂,他也沒有閑著,也在上表控訴楊儀圖謀不軌——“延、儀各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而且他為了保險起見,還燒斷了南歸的棧道,試圖阻住楊儀等人的歸路。
再者說,就算與楊儀火拼,他也是不怕的,畢竟他對自己的軍事才能,相當自信,曾對劉備說出過“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的豪言。只可惜,他沒料到的是,王平僅用一句“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便給他扣上了叛亂的罪名,使他身邊的士兵,紛紛逃散,只剩十余人。這等情況下,他依舊沒有慨然赴死,而是帶著自己的兒子,以及數(shù)十親信,往漢中而去,想憑借自己在漢中的影響力,進行自保。所以,魏延并非是寧愿冤死,也不想投降曹魏。
不過,魏延在得知自己已經(jīng)被諸葛亮視為棄子,又遭到費祎等人的戲弄之后,依舊選擇南歸,而不是北上降敵,的確有些令人難以理解。他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對于此事,小編認為有以下幾個可能性。
一、投奔曹魏沒有前途
第五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在蜀漢軍中,已經(jīng)地位超然,稱其為蜀漢軍中第一人,也不為過。在他不認為自己會死的情況下,他肯定舍不得放棄這一地位。畢竟曹魏的名將,比蜀漢要多得多,他投奔過去之后,沒有任何功勞,也沒有資歷,甚至連部曲都沒有(以他被殺前的狀況來看,他麾下軍隊愿隨他降魏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到了曹魏之后,需要再從頭開始,這一點對“性矜高”的他而言,非常難以接受。
二、他忠于劉備、忠于蜀漢
魏延的出身,并非是來自劉表陣營的降將,《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意思是說,他原本是劉備的私兵,然后被劉備一步一步提拔,才成為了一代名將。他對劉備的忠義,是無法抹除的,所以他就算知道,自己南歸必死,應(yīng)該也不會投降曹魏。
三、他高估了自己對蜀漢的意義
魏延之所以,在楊儀誣告他叛亂的時候,向朝廷上表,說楊儀等人,有不軌之心,并不是因為,他覺得朝廷會相信他的說辭。他之所以這樣做,很可能是逼朝廷在他和楊儀之間,做一個選擇。而因為他性矜高,不將別人放在眼中,又的確有戰(zhàn)功,有能力,因此,他很可能認為,朝廷會選擇自己。但是,他高估了自己對蜀漢的意義,成為了被朝廷放棄的一方。
通篇分析之后,我們不難得知,魏延被諸葛亮放棄,又被費祎欺騙之后,之所以選擇率軍南歸,而不是北上降魏,一是因為他不認為自己會死,二是因為降魏之后,他不可能再像在蜀漢一樣身居高位,三則是因為他對蜀漢的忠義。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于《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nèi)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