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軍事和經濟上穩(wěn)步進軍中東和非洲。就在美國主導該地區(qū)半世紀后漸行漸遠、俄羅斯重建在當地影響力之際,北京正加大努力在中東打造橋頭堡。受困于連鎖戰(zhàn)爭且正瀕臨一系列新戰(zhàn)爭的中東,很可能受到中國向西擴張的影響。
在非洲的吉布提,中國的新軍事基地不久前舉行建成儀式,吉布提扼守亞丁灣重要航線及數千公里海岸線。北京還已獲得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99年的使用權。長期主導印度洋關鍵運輸航線的印度,正與中國爭奪位于曼德海峽與馬六甲海峽之間的海軍設施,這兩個海峽分別為連接紅海與印度洋、印度洋與南海的“咽喉”。
隨著中國加大向西投放軍力的努力——包括潛艇近來訪問斯里蘭卡港口,地區(qū)國家越來越意識到當地的實力均勢可能發(fā)生變化。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詹姆斯·多爾西說,“非洲之角面臨緊張和暴力沖突增加的風險,(但)這是一場中國將不得不參與的角逐。”
隨著中國推進現代絲綢之路,海灣的石油供給對中國至關重要。因此,北京不希望此類石油流動遇到風險。北京方面已明確提出新的“阿拉伯政策”。中國不僅尋求利用貿易、能源和基礎設施交易在中東和東非打造新的伙伴關系,還密切關注該地區(qū)暴風雨般的地緣政治及其蘊含的威脅。
盡管中國的密集攻勢或導致騷動的紅海地區(qū)更不平衡,但只要北京的計劃奏效,那么也門、索馬里和位于紅海西北的蘇丹及其附近的肯尼亞、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亞等長期治理不善且依賴援助的國家,都有可能為北京提供通往印度洋的港口,從而為一直迅猛增長的中國經濟迅速供應石油和其他礦產品。而中國正穩(wěn)步在印度洋擴張自己的軍事影響力以控制相關航線。
中國在南海和馬六甲海峽努力擴張軍事影響力,表明北京準備在未來沖突中使用其越來越強壯的軍事肌肉以保持此類戰(zhàn)略渠道通暢。
中國“已實現眾多戰(zhàn)略目標,”澳大利亞安全分析師馬爾科姆·戴維斯說。北京仍在繼續(xù)壯大其軍事尤其是海軍實力。雖然中國海軍仍需多年才能強大到足以與全球最強海軍交戰(zhàn),但中國的雄心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