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一個人的視野和格局 基本來源于小時候
2018-02-23 10:50:33《我的創(chuàng)業(yè)史》
評論
我父母對我的影響更多的是事業(yè)上的,我爸在村子里面算腦子很活、有文化的,是全村唯一一個上過高中的。
過春節(jié)的時候,全村的對聯(lián)都是他寫的。那時候全村人都在種地,都沒有發(fā)家致富的概念,“萬元戶”更是空中樓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就是四個現(xiàn)代化了,可還是傳說中的東西,想都不敢想。
那個時候,父親也有鐵飯碗,但他竟然在 1982年辭職,借錢孤注一擲“創(chuàng)業(yè)”,如果敗了就一輩子翻不了身了。對農(nóng)民來講,那個時候借 2000塊錢,可能一輩子都還不起。在那個年代,父親創(chuàng)業(yè)所需要的勇氣肯定比我創(chuàng)業(yè)時大多了。
因為父親工作的緣故,一年中能和他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是中秋節(jié)他一定會回來。
我小時候最喜歡吃柿餅,他一回來就會帶一筐柿餅,二三十斤的樣子,可以吃好幾個月,跟家里的親戚們一塊兒分享。
當然也不能隨便吃,只能偶爾拿出來一塊,一人撕一小塊這樣吃。春節(jié)的時候父親也會回來,其他時間我只能放暑假的時候偶爾去看望他一次,在船上玩幾天。
因為和父親見面比較少,所以在我印象里他是比較威嚴的,一般他不跟你說話,但是說話的時候你就得認真聽。
其中有一句話我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你比別人多流一滴汗,你就比別人多一點機會;你想生活得比別人好,你就必須比別人做得多、比別人努力。
沒別的,他的價值觀就是比別人多流汗,比別人多干活。
其實外婆家也是,別人家都是八九點鐘下地,我外婆早上七點就把小姨、小舅從被窩里面拽出來,下地干農(nóng)活,整個家族的觀念就是這樣。
我創(chuàng)業(yè),怎么做生意的商業(yè)理念,都是跟父母學的。放暑假的時候,坐在沙子上看父親跟別人談買賣,看父親如何強調誠信。
那時候不叫誠信,就叫“守本分”,其實就是誠信的意思。為什么我們家在村里口碑好?就是因為“守本分”。做生意的圈子很小,買來賣去,誰好誰不好大家都知道。
運煤的時候我們家從來不會偷煤。當時駛船有的是自己的買賣,有的是給別人轉運貨物。我們家大部分是自己的買賣,偶爾也會為別人轉運,比如煤。
煤怎么轉運?把煤裝好之后,為了防止人偷煤,會刻超大的章子,把煤弄到機械上蓋章子,不能有一點損傷,有損傷的話,到了之后就要罰錢,扣運費。
偷煤的人怎么偷呢?就在船艙底下打一個小洞,從底下偷。因為鏟機挖煤的時候,不注意就挖漏了。但我爸媽做生意在誠信這方面非常非常嚴格,決不允許偷。
但我覺得,父母那種作坊式的方式,永遠只能駕駛一條船,區(qū)別不過是把 40噸換成 80噸,再換成 120噸,就覺得父母的商業(yè)模式做不大。
那時候就想,他們?yōu)槭裁床粍?chuàng)辦一個船行,來賺租船的費用?那是我小時候的夢想,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有幾百條、上千條船,而且都在海里。
我很少談論小時候的事情,但那并不意味著小時候的成長和生活經(jīng)歷對我不重要,恰恰相反。
一個人的個性和價值觀,基本上形成于小時候。
甚至其視野和格局,都可以在他的成長中找到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