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出來的快樂
回想起小時候的生活環(huán)境,基本就三條線:
第一條線就是很窮;
第二條線就是全家人都是那種腳踏實地地去生活、去努力讓生活變好的典型的農(nóng)民,包括外婆、父母,都是這樣的;
第三條線就是小時候真的非?鞓。
小時候家里真的窮得一塌糊涂。我小學四年級之前,一年就能吃一兩次豬肉。平日里偶爾吃一次,然后過春節(jié)的時候會吃一次。
遇到村里有紅白喜事,去村民家吃頓喜酒,也能吃到肉。
我最喜歡的一道大菜就是扣肉,但那時候所有去喝喜酒的人,至少都帶一個小孩,我是搶不到肉的,往往盤子還沒放到桌上,肉就沒了,但我非常自覺,每次我都吃剩下的油。
平時我們主要吃玉米和紅薯。饅頭也只有過年的時候吃點,米飯的話一年也就能吃上幾次吧。
我記憶中,一年中從 11月開始就吃紅薯,一直吃到第二年 5月。真是吃怕了,所以我離開宿遷后 15年沒吃過紅薯。
那時候,早上是白水煮紅薯;中午是紅薯干,里面放一點米;晚上吃紅薯煎餅,用紅薯磨成漿做的煎餅,或者熬紅薯粥。也偶爾用紅薯炒菜,炒的是紅薯的莖子,把外面的紅皮剝干凈了炒,放點辣椒。
過年的時候,唯一的零食是紅薯熬成的糖,做法就是將紅薯熬上七八個小時,熬得黑黑的,熬黏了變成了紅薯糖。所以一年之中有半年都在吃紅薯。吃完了紅薯可以吃玉米改善伙食。
從六七月份開始,玉米熟了,最早吃的是比較嫩的玉米,連玉米芯都吃掉。早上吃的是玉米面粥;中午吃的是玉米饅頭,跟窩頭一樣;晚上吃的是玉米煎餅,或者玉米稀飯。
煎餅也是宿遷特產(chǎn),山東也有,別的地方很少有。然后零食是烤玉米。七八月份的時候,我們小孩子最喜歡跑到玉米地里偷吃玉米稈子,玉米稈子也是甜的,有點類似于甘蔗。
那個時候玉米地大部分是屬于生產(chǎn)隊的,跑到隊里面偷偷摸摸鉆進玉米地,還得挑,這也有技術,得挑甜的,不是所有的都能吃。
偷偷摸摸把它折了,啃啊啃,啃得滿地都是,就為了能吃到那點甜水。
除了這些,我們一天三頓還能吃到的一種食物是醬豆子。
小時候還會去撿花生,別人挖完花生,地已經(jīng)被挖地三尺了我們還要再去挖,可能挖個半個小時能撿出來兩三個,其實就是把沒有被挖走的落在地里的花生撿出來。
我們那里水稻和麥子各一季。水稻下來,我們在稻田里撿稻子,麥子下來撿麥穗子。到第二年麥子青了還沒有熟的時候,就拿地上的落葉鋪枝。
春天過后,大概 5月,鋪枝之后把麥穗里面還沒有變黃的青麥穗在火上烤著吃;鹂钧溗氤缘梦覀儩M嘴黑,因為燒焦了嘛,我們老師有一次敲著桌子說那是致癌的。
哎呀,我們特別高興地說,哦,這還能治療癌癥呢!更使勁吃了。一直到高中,生物老師說那是導致癌癥的。原來我們把“致”理解成了“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