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行遠,是一位熱愛民族文化的老媒體人。因為在民族村寨的游歷,他有機會接觸到那里的很多貧困孩子。
蔣行遠(中)和孩子們在一起。圖片來源:金黔在線
資助了一些孩子之后,蔣行遠除了工作,幾乎將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孩子們的身上。在他一本翻破了的本子里,記滿了孩子們的成長足跡。
作為孩子們的“代理父親”,蔣行遠會定期了解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與孩子們的班主任溝通,鼓勵和督促孩子們在學習之余努力學習民族傳統(tǒng)樂器。
蔣行遠(右二)和孩子們在一起。圖片來源:金黔在線
2002年,這些受資助的孩子,有的已初中畢業(yè)。按有關規(guī)定,這批學生接受資助只能是9年制義務教育。但這些孩子畢業(yè)后才15歲左右,她們對蔣行遠說:“伯伯,我們還想再讀書。”蔣行遠急了!如果這些孩子就此輟學,一些女孩很有可能被迫結婚、進入社會。
蔣行遠(中)和孩子們在一起。圖片來源:金黔在線
為了給孩子們籌集資金,蔣行遠利用自己善寫美術字的特長,在工作之余替別人出?⑥k板報,以此賺到費用。他依靠工資、稿費以及各種勞務費,讓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得到了基本保障。不僅如此,他還動員妻子拿出一部分工資,給孩子們購買過冬的衣服鞋襪。
由于蔣行遠把精力和大部分都放在了孩子們的身上,他一家至今仍住著不足50平方米的老房子。每到周末,他只好把學生分為兩批帶到家里改善生活。
在這個“代理父親”及政府的關心和愛護下,30個孩子健康、茁壯成長。如今,已有29個孩子走上了工作崗位,當初年齡最小的孩子也已經上了大學。
當年接受蔣行遠(左二)資助過的孩子們如今都已上了大學,說起當年的事,孩子們幾度哽咽。中國文明網(wǎng) 賀子桓 攝
“愛心換來真心,溫情傳遞真情。”蔣行遠的付出也影響了女兒。在女兒看來,父親蔣行遠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言傳身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兒女樹立了榜樣。他的女兒也加入了資助少數(shù)民族孩子讀書的行列,和父親一起把這份愛心和責任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