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益在線訊(公益記者 陶凱龍): 走近三味居書齋任傳令的空間,那一枚枚精美的葫蘆以及篆刻、書畫藝術(shù)品令人嘆為觀止,書法家的底蘊,篆刻家的刀法,文學家的濡染,工筆畫家的線條,全部凝聚到他的鐵筆端,一個個精湛的葫蘆藝術(shù)品就此閃亮登場。
據(jù)人民日報海外版海外網(wǎng)陶凱龍了解,任傳令,60后,遼寧莊河人,現(xiàn)居海城市,軍轉(zhuǎn)干部,自幼酷愛書法篆刻,擅長行書篆書,對篆刻情有獨鐘,其篆刻作品廣為收藏。閑暇喜歡在葫蘆上作畫,融詩書畫印為一體堪稱一絕,不僅如此,其多次參與作品義賣捐助公益慈善,被中國公益在線評為“公益書畫家”。
任傳令的書法擅長行書和篆書,特別是對古文字的鉆研可說是爛熟于心,通六書,從石鼓到金文,從大篆到小篆,許多文字的變通皆運用自如,令人嘆為觀止。
著名國禮書法篆刻家欒義家先生評價任傳令的篆書造詣,通六書,是難得的篆刻人才,多數(shù)人依賴于字典來變通古文字,任傳令則不用,也是更高飛躍的堅實基礎(chǔ)。
任傳令沉浸在詩書畫印世界中不追逐名利,雖未參加流派評獎,作品仍通過口碑與網(wǎng)絡(luò)不脛而走,一時間洛陽紙貴。自古就有“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之說,在人心浮躁時代,能在心靈中堅守一份凈土,為了藝術(shù)理想而默默無聞耕耘,本身就是一種圣境。
任傳令的詩書畫印作品每一幅皆隨心所致,賦予真摯情感。行書用筆細膩,端秀清新,結(jié)構(gòu)多變,遒勁自然,富有情趣。其篆刻作品,章法強調(diào)疏密,空間分割大起大落,單刀切石,大刀闊斧,痛快淋漓,大有齊白石老先生那種“寫意篆刻”的神韻,期間又融合了吳昌碩篆刻刀法把沖刀的猛利、挺勁、爽快與切刀的含蓄、渾樸融為一體,將書意和刀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極大地豐富了篆刻藝術(shù)的表現(xiàn)手法,并創(chuàng)造性地將篆刻藝術(shù)中刀石效果產(chǎn)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殘缺美的審美新境界,使他的篆刻刀法的雄渾樸茂中寓秀逸的個性化特點凸現(xiàn)了出來。
明代篆刻家、印論家朱簡所說:“刀法者,所以傳筆法也。刀法渾融,無跡可尋,神品也。”形成適應(yīng)既能表達筆意,又能表達自己思想感情和審美理想的刀法語言。任傳令之所以對“金石學”情有獨鐘,就是因為“金石學”可使他治藝之道學有根柢,能究明書法肇端之淵源,并引其涓涓清流于畫法中。
正因為有深厚的藝術(shù)積淀,才融會貫通,把一個小小的葫蘆做得如此精美,把詩書畫印揮灑得淋漓盡致,那富有國畫味道的花鳥人物,那烘托意境的詩詞,金石味道的磚刻印章,再賦予它美好的祝福,馬上封侯,花開富貴,事事如意等等吉祥幸福的寓意,如何不令人愛不釋手?
欣賞著作品,不禁浮現(xiàn)出田園山水,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飄逸,周天侯一首詠蘭花的詩歌《蘭花詠》則道出心聲。“綠葉淡花自芬芳,深山庭院抱幽香。惠質(zhì)不堪逐流水,露華何妨潤愁腸。何人輕步踏小徑,幾杯殘酒傾三江。憐花還需解花語,花魂詩魄傳瀟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