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6家文物機構(gòu)聯(lián)合舉辦的“爭鋒——晉楚文明特展”3日在山西博物院開展,這是中國首次大規(guī)模完整的展示晉楚兩國文明,660余件珍貴文物涵蓋了晉楚爭鋒的所有時期。
在2日晚舉行的開展儀式上,古樂演奏家還在現(xiàn)場身著古人服飾為民眾帶來《晉風楚韻——編鐘古樂演奏會》,鐘磬、塤、瑟、編鐘等古老的民族樂器悠揚悅耳,仿佛將人帶回到那個戰(zhàn)亂紛爭又文化交融的年代。
據(jù)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王先福介紹,在此之前有關(guān)晉楚文化的展覽大多是片段式、碎片化的。本次展覽首先是國家一級文物眾多,包含102件。其次從時間跨度上來講,這些展品也涵蓋了晉楚文明的所有時期,是最為完整的一次全方位展示。
晉楚交爭,是江、河兩大流域文明的全方位競爭,也是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至今在器物層面可窺見端倪。
無論是鼎、玉器,還是晉楚兩國流通的貨幣,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王先福說,由此可見,楚文化更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器物形制也更加活潑靈動。而晉文化則更加莊嚴厚重,這與晉國肩負著歷史大任不無關(guān)系。
此次展覽由“河汾興晉”、“江漢育楚”、“干戈玉帛”、“大國之路”4個單元組成,以文侯勤王、景公遷都、文公稱霸、楚莊王稱霸中原、晉出吳器、春秋列國等故事呈述了春秋之世,諸侯并起,爭斗不斷的風云際會,以及晉楚爭霸中發(fā)生的“城濮之戰(zhàn)”、“邲之戰(zhàn)”、“鄢陵之戰(zhàn)”三次重要戰(zhàn)爭。
此次展出的鱗紋鼎、附耳蹄足銅鼎、楚公逆鐘、晉國列鼎、“子季嬴青”銅簠、曾仲斿父銅壺、王子于戈、韓鐘劍、銅圓鑒壺、人擎燈、趙卿銅鳥尊、吳王夫差銅劍、錯銀銅承弓鉤、虎形銅灶、車馬出行圖奩等國家寶藏,都是近50年來,在山西、湖北、河南等地發(fā)掘出土的重要文物。
山西博物院副院長張慧國介紹說,兩周時期,以晉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和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明,各自在競爭中發(fā)展壯大,客觀上促成了先秦時代“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隨著國力的增強,晉、楚兩國不斷兼并周邊弱小諸侯和蠻夷戎狄,疆域逐步擴大。同時,其文化影響力和輻射能力也日益增強,形成了與大國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圈。晉、楚的大國之路,客觀上也是民族融合、文化交融之路。
本次展覽由山西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宜昌博物館、襄陽市博物館共同舉辦,共展出331組660余件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02件),展品規(guī)格之高為山西博物院舉辦臨時展覽以來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