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這個中國神話傳說里讓牛郎和織女得以相見的橋,如今多了一層科技內涵。
今天,在哈爾濱舉行的2018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開幕式上,我國嫦娥四號中繼星的名稱正式對外揭曉——“鵲橋”。
據(jù)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介紹,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將于今年5月中旬發(fā)射,它將在地面測控站,和未來將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探測器之間,“搭建”一座傳輸信號與數(shù)據(jù)的“橋梁”。
吳艷華說,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計劃執(zhí)行兩次發(fā)射:一是今年5月發(fā)射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二是計劃年底發(fā)射嫦娥四號探測器,屆時將降落在月球南極附近的艾特肯盆地,并開展巡視探測,這將實現(xiàn)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著陸。
為什么要到月球背面去?很多人有這個疑問,甚至還有不少人問:“美國人都登月了,為什么還要探測月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包為民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人類探月只探測了一些局部區(qū)域,到月球背面去,就可能發(fā)現(xiàn)一些在月球正面沒有得到的數(shù)據(jù)——這具有“發(fā)現(xiàn)”意義。
他還表示,艾特肯盆地在月球南極附近,是個古老的區(qū)域,含有許多月球初始的信息。另外,月球背面可以屏蔽來自地球的輻射影響,在那里對深空進行探測,能獲得更真實的宇宙信息。
相比嫦娥三號任務,嫦娥四號也有望更深層次、更全面地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信息,完善月球檔案資料。有航天專家認為,深入了解月球背面,對研究月球的起源和演變、調查月球地質和資源情況等有重要意義。
當然,到月球背面去,并不容易,其中一大難題就是“通信”——
由于被地球潮汐鎖定,月球只能永遠以同一面朝向地球。人類在地球上不僅從未見過月球背面,通信信號也會被阻隔。
在今天舉行的第一屆中國航天大會上,中國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說,我國計劃把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發(fā)射到位于地球、月球延長線上的地月拉格朗日2點,距離月球大約6萬至8萬公里——這顆“先行者”關系到整個嫦娥四號任務的成敗。
此前,就有航天專家表示,在地月拉格朗日2點布置一顆中繼衛(wèi)星,既能“看到”月球背面,也能“看到”地球,可以提供嫦娥四號軟著陸及月面工作期間的測控支持。
任務中,“鵲橋”還將攜帶一些試驗載荷,開展科學探測和新技術試驗。
吳艷華介紹,“鵲橋”搭載的兩顆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研制的小衛(wèi)星“龍江一號”“龍江二號”,將實施月球軌道環(huán)繞編隊飛行試驗,開展超長波天文觀測。
截至目前,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計劃已完成“繞”和“落”,計劃于2019年發(fā)射嫦娥五號將開展月球采樣返回任務。
裴照宇今天提到,后續(xù)探月工程的發(fā)展,要理清下一步任務與“繞落回”的關系,無人探月與載人探月的關系,以及月球探測與深空探測的關系。
此前,有專家提出,可以開展月球基地的建設,先由智能機器人操作,不斷組裝擴大,為載人登月奠定基礎。未來,月球基地可以開展科學試驗,也可以作為深空探測的中轉站。
裴照宇也認同這一看法,他說,無論是從工程推進、技術實現(xiàn)角度,還是從人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建立無人月面設施或者月球科研站,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人類還可借此當做“跳板”進行更為深空的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