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忠烈的將門之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恐怕就是宋朝時候的楊家將了,他們不僅作戰(zhàn)勇猛,而且還非常的有謀略,不論是智謀還是武功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
關于楊家將,我們也拍了很多的影視劇,這些影視作品都把楊家將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這樣一個將門之家,滿門忠烈,最終,卻去向不明。這里,咱們今天就來說說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的去向。
很多人都會問,楊家將作戰(zhàn)向來是戰(zhàn)無不勝,如果是這樣的話北宋沒道理會滅亡呀,其實,事實并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說起來我們就要仔細研究了。很多電視劇都把楊家將過分神話了,楊家的確是威武神勇沒錯,但是,楊家將并不是代代都這么厲害。
據記載,楊家從第四代往后就開始漸漸的走向沒落,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在楊家將第三代將軍楊文廣(歷史上的楊文廣卻是六郎楊延昭的兒子)去世以后,整個家庭就再也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高級將領。這讓楊家實在是沒有什么顏面繼續(xù)在天波府住下去,所以,大部分人都相繼撤離了。
其實,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并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并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zhàn)間搖擺,只是防御。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tǒng),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斗了三代的目標努力。
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其實,這也跟宋朝皇帝的打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宋太祖發(fā)動陳橋兵變才得以黃袍加身,所以,他不但疑神疑鬼,而且,還非常的重文抑武,杯酒釋兵權這個成語就是從他身上而來。而到了宋徽宗的時候,楊家將基本已經發(fā)揮不了什么作用了。這過錯不在楊家將,而在當時的國情。當時,整個宋朝都已經呈傾頹之態(tài),軍隊已是不堪一擊。
但是,從官方的數據來看。當時,北宋軍隊兵力至少有一百五十多萬,其中,駐扎在首都的就有二十萬之多。可是,在對戰(zhàn)的時候,金人用屈屈六萬兵就把首都的布防打的落花流水。
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一百多萬的兵力中很多都不是正規(guī)的軍人,而是地方官員拿民夫來充數,為的就是騙取更多的軍費好中飽私囊,至于首都的禁衛(wèi)軍因為疏于訓練,自然也是不堪一擊。
按理來說,這樣的情勢身為國君應該十分著急,眼看著祖先打下來的江山要拱手他人,怎么著也應該有點兒應對措施吧。但是,徽宗什么都沒做,他還在幻想,以為有楊家將在身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也就算了,他還相信了一些江湖騙子的說的話,要用什么法術去獲得戰(zhàn)爭的勝利。至于騙術是什么并不重要,無非就是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打敗金兵這種天方夜談的辦法罷了。可是,徽宗不僅相信,還賞了他很多錢。
戰(zhàn)敗以后,那個道士就溜走了。北宋有這樣的人做領導,想不滅亡都不可能,敗局已定。
那個時候天波府還有楊家的后人在留守,也算是守住老祖宗曾經留下的這份家業(yè),但是,戰(zhàn)斗力已經大不及從前了。開封被攻打下來以后,天波府就是個有名無實的房子罷了,里面也只剩下祠堂家廟,以供后人瞻仰供奉,再無其他。
可是,金人是打心眼里佩服曾經的楊家將,大約是惺惺相惜吧,這樣好的對手就這樣沒落了,對金人將領而言也是一種遺憾。也就是因為這樣,他們在攻占開封后并沒有對開封府怎么樣。
再往后,楊家府就搬到了臨安一帶,楊家的很多后人就留在了山東或者是山西,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即便楊家將當時仍然能上陣殺敵,但是,領導人和大環(huán)境都是腐敗的,楊家的后人們就算有力也用不上。
北宋滅亡后南宋政權建立,老百姓們?yōu)榱思o念曾經保衛(wèi)國土的楊家將,就把他們帶兵打仗的故事編成了話本子,在民間口耳相傳。
因為北宋的不爭氣,所以,南宋的老百姓們對楊家將非常崇拜。相對現在這個為了偷生而忍辱求和的南宋,百姓們對楊家將的敬佩之情就更加熱烈了。所以,在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就把楊家將做了一定的夸大,甚至,創(chuàng)造出了楊宗保這樣的楊家后人。
其實歷史上楊家將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但是的確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掘,和楊家同為山西豪強,共同抗擊契丹,保一方安寧,后歸漢,其弟名叫折御卿時任府州刺史。后漢乾祐二年楊繼業(yè)成婚。
那時候的老百姓大概是想借文學作品來表達自己對北宋統(tǒng)治者的不滿,所以,就幻想出來這樣一個楊家后人保家衛(wèi)國,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