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典故,想必很多人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后周世宗柴榮死后,幼主繼位,恰逢北漢及契丹來犯。趙匡胤受命領兵北上御敵,在陳橋驛這個地方,被底下的部將一件黃袍披在身上,擁立為皇帝。
從這件事上,仿佛給人一種感覺,黃袍就是皇帝的專用服飾。其實,在宋朝之前,朝廷對臣民穿衣方面就已經有了很多限制。特別是君王,穿什么樣的衣服、衣服上的紋飾都已有明確規(guī)定。據(jù)專門記載此時典章制度的書籍《禮記·月令》記載,天子“著青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禮樂崩壞的年代,周天子無力約束諸侯國,諸侯國國君的袍服也不是統(tǒng)一的。穿什么顏色的衣服,全憑個人喜好。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結果國中之人紛紛跟著效仿,這說明當時紫色衣服還不是君王的專利。不過紫衣是素色衣服價格的五倍,普通人根本穿不起。在丞相管仲的建議下,齊桓公不再穿紫衣,效仿之風遂絕。但是從此以后,紫色衣服成為了富貴、地位的象征。
戰(zhàn)國時期,五行之說盛行,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建立秦朝,因秦朝是水德,尚黑,所以衣服、旌旗以黑色為貴。晉代實行金德制度,以赤色為貴,故晉代皇帝著紅袍。后來,“五德”之說受到挑戰(zhàn),一些皇帝也不再以“五德”說為惟一行事準則。到了隋朝,兩任皇帝都著黃袍,但是此時還未禁止其他人穿黃色衣服。
真正禁止天下臣民穿黃色衣服的是唐高祖李淵,并規(guī)定了其他官員的服色:三品以上為紫,四品五品為朱,六品七品為綠,八品九品為青。從此黃袍成為皇帝專用之服。這條規(guī)定在唐以后歷代都承襲了下來,一直到清朝滅亡。比如在清朝,除了皇帝御賜的黃馬褂及大內侍衛(wèi)外,嚴禁百姓臣民著黃色衣服。
但是這里就有個問題了,為什么和尚可以不理會這些,穿著黃色僧服呢?
佛教從漢末傳入中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大盛,“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情況絕對沒有夸大,反而還說小了。三國時期的僧侶的衣色受到道士服色的影響而逐步趨向于緇色,是一種帛黑色。唐宋朝的僧人一直以賜紫色袈裟為榮,朱紅色的袈裟則最為尊貴。
唐宋以后,和尚服飾的色彩自由度較大。明代曾做過規(guī)定,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黑色者淺紅色袈裟。清代以后,沒有什么官方規(guī)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后,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F(xiàn)在的僧衣大多是褐、黃、黑、灰等顏色,也有湘色(即黃綠色)的,沒有一定的規(guī)制。
看了僧人服飾顏色演變可知,如果在古裝劇中看到清朝之前的僧人,不分講究,都穿著金黃色的僧服,只能說明導演與編劇對佛教文化了解不深,出現(xiàn)了給僧人亂穿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