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茶余飯后的話題中,有關(guān)封建社會朝堂上的故事一直是一個熱門的話題。
無論是唐朝、宋朝還是后來的明朝,都不乏有這種鐵骨錚錚敢于當面和皇帝老兒據(jù)理力爭的大臣。其中就比如唐朝的魏征、宋朝的包拯、明朝的海瑞等。
這些大臣為了糾正皇帝的錯誤,也為了成全自己的美名,不惜拼著一身剮,也要直言覲見,生怕皇帝誤入歧途,給國家和社會造成災(zāi)害。
但是有意思的是,無論在影視劇作品還是小說、戲劇之中,在距離現(xiàn)在最近的清朝竟然沒有一位這樣的大臣和硬漢,貌似隨著明朝的滅亡,這種“文死諫,武死戰(zhàn)”的風氣也隨之消失了。
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唐朝有魏征
唐太宗是歷史上比較出名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之下,中國的國家地位、軍事、經(jīng)濟實力得到了極大地提升,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然而唐太宗并不是無所不能的神,他也會犯錯。
普通人犯錯,可能自己受點損失,但是皇帝犯錯影響的就是整個國家。
在他的身邊就有這么一位耿直的諫議大夫。
他叫魏征,本是隱太子李建成的屬官。
在“玄武門之變”之后,他也遭到了清算,然而李世民知道他剛直的美名,所以就不計前嫌,選拔他做了諫議大夫。
在做諫議大夫的時間里,他不畏強權(quán),敢于直面李世民的錯誤。
有的時候,他言辭激烈,說的李世民實在聽不下去,皇帝震怒,但是他依然不依不饒,甚至抓住李世民的袖子,強行說下去。
李世民氣的甚至想要處死他。然后氣過之后,李世民依然會重用他。
當他因病去世的時候,李世民甚至傷心地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此他失去了一面好的“鏡子”。
宋朝有鐵面無私的包青天
包拯是宋仁宗時期有名的清官。
在他擔任開封府府尹的時候,在開封府的大堂上就豎立著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三口鍘刀,上到王侯將相,下到黎民百姓只要作奸犯科就難逃法網(wǎng)。
歷史上有關(guān)他的演義故事非常多。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不畏強權(quán),硬是用虎頭鍘鍘了皇帝的駙馬爺——陳世美。
陳世美本來有妻子有孩子,家里頭支持他讀書科舉。
然而高中狀元的他卻被皇帝看中,想要招他為駙馬。
為了功名利祿,他隱去了在家鄉(xiāng)有妻子的事實,順利地成為了當朝的駙馬爺。
他的妻子秦香蓮并不知道這一切,她久盼老公不歸,就帶著兒女前往京城汴梁去打探消息。
結(jié)果她得知了自己的老公成為了他人的駙馬爺。
陳世美不但不見他們,反而派出殺手前去暗殺她們。
無奈之下,秦香蓮只能到開封府去擊鼓鳴冤。
在包拯的審理下,他要給秦香蓮討回一個公道。
因為是仁宗皇帝最疼愛的女兒的駙馬爺,仁宗皇帝也舍不得自己的孩子成為寡婦,因此他親自拉下臉來求情。
但是無論是誰,包拯都是鐵面無私,硬是扛著巨大的壓力,用虎頭鍘處死了他。
敢讓公主成為寡婦,普天之下也只有包拯一人敢于這么做。
包拯就是靠著鐵面無私,成為后人嘴中的包青天。
明朝有敢于罷官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嘉靖年間著名的諫臣,在歷史上他是以“剛烈忠直”而聞名的。
嘉靖皇帝是出了名的“道士皇帝”,常年追求道家的清靜無為,不關(guān)心政務(wù)。
在他的治下,官員腐敗十分稀松平常。
然而自幼飽讀圣人之書的海瑞并不吃這一套,他不畏強權(quán),也不在乎打狗還要看主人。
他敢于直接懲治官二代,甚至面對頂頭上司的責問也敢于據(jù)理力爭。
為了警醒嘉靖皇帝,在他的奏疏中,他竟然敢于直接訓斥皇帝,氣得皇帝要殺了他。
更為令人驚訝的是,為了壓制不正之風,面對御史大人的處處針對,他甚至敢于辭官不做。
但是不管怎么說,海瑞就是這么倔強,在包青天之后,他又被人們稱之為“海青天”。
然而隨著清朝的建立,歷史上就再也沒有聽過有鐵骨諍臣的記載。
難道真如歷史上所說的“大清不昏君”,所以大臣們就不需要冒著生命危險前去勸諫么?
清朝對漢臣的壓制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滿族建立起來的王朝。
當初發(fā)源于中國東北地區(qū)的滿族趁著明朝內(nèi)亂,迅速席卷了華夏大地。
為了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也為了防止廣大的漢族老百姓團結(jié)起來造反,他們強行地實行了“剃發(fā)易服”的政策。
為了避免先進的漢文化來同化他們,造成他們實際上的文化消亡,清朝統(tǒng)治者長久以來一直重用滿族大臣,同樣級別的大臣,滿族大臣要比漢族大臣高一個級別。
滿族大臣是皇帝的自家人,因此他們自稱為“奴才”。
而飽讀詩書,靠著科舉上來的漢族大臣,則自稱為“臣”,他們只是滿族權(quán)貴們單純用來統(tǒng)治國家的工具。
由于在滿族貴族的圈子里,他們內(nèi)心深處是排斥漢族大臣的,漢族大臣始終得不到信任和重用,因此漢族大臣自然也就不會盡全力,也犯不著“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另外重要的一點是,清朝在政府機構(gòu)有所調(diào)整。
之前的朝代,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員只要有冤情就能夠通過各級御史上達天聽,這些御史們也是飽讀詩書之輩,在他們心里孔圣賢人的教化遠遠比皇帝重要。
而在雍正時代,雍正皇帝把六科歸到了都察院,御史臺從此沒有了對上監(jiān)察皇帝的權(quán)力,而只保留了針對民間和部分官員的監(jiān)察權(quán)。
這也就導致了皇帝不再接受監(jiān)督,成了真正的至高無上的神。
既然沒有了權(quán)力和職責,自然御史們也就不再把眼睛緊緊地盯在皇帝身上。
在清朝的近三百年中,我們聽不到一例鐵骨錚錚的剛烈言官的故事。
哪怕在當代眾多的清宮戲里面,流傳后世的于成龍、劉羅鍋也都掩蓋在當朝皇帝英明神武的光芒下。
由于制度和統(tǒng)治階層的不同,清朝也失去了像唐宋明那樣的君和臣之間相互監(jiān)督的開明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