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边草免费观看西瓜动漫 ,超级yin荡的高中女h文校园 ,绿色椅子在线观看,最近韩国日本免费观看MV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手機版
華夏小康網  >  歷史 > 正文

朱元璋因孟子對君臣關系的看法而罷其配享,錢唐為此抗言上書

提起來古代中國的統(tǒng)治思想,很多人都會說是儒家思想,其實這個觀點早在西漢的時候就被漢宣帝否認了。漢中宗孝宣皇帝和兒子漢元帝對此就曾經有過一番對話。據(jù)《漢書·蓋寬饒傳》云:“是時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書宦官,寬饒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廢,儒術不行,以刑余為周召,以法律為《詩》《書》。’”但宣帝覽奏大怒,下蓋寬饒獄,蓋寬饒舉刀自剄。《漢書·元帝紀》載:宣帝的太子漢元帝劉奭“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唐太宗謂群臣曰:“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文武之道,各隨其時。”宋太宗謂宰相曰:“治國之道,在乎寬猛得中,寬則政令不成,猛則民無所措手足,有天下者,可不慎之哉!”明太祖則主張“為天下者,文武相資,庶無偏頗。”以上諸帝所謂“文武之道”、“寬猛得中”、“文武相資”、“寬嚴相濟”,講的都是王霸之道?梢姡“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已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治國的主要方式。準確地說,中國古代的統(tǒng)治思想是外儒內法而濟之以道,并非所謂的儒家思想。

韓非曾提出:“從主之法,順主之為,專心于事主者,為忠臣。寡聞從令”。著名的“三綱”也是韓非提出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韓非子甚至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主而誅臣,焉有過!”通觀中國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認為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的統(tǒng)治思想的觀點是錯誤的。但是雖然“內法”,但也要“外儒”,給一切都披上一層儒家的外衣?蓮臐h武帝開始,真正的儒家思想就從來沒真正實行過,董仲舒提出的儒家也已經變味,不再是先秦時期的儒家了。從這個角度看,“董仲舒,亂吾書”的話是沒錯的。

能體現(xiàn)出統(tǒng)治思想并非純粹儒家思想的并不只有漢中宗的話,明太祖的一番舉動也體現(xiàn)出了這種觀點。

儒家主張把臣民當奴才的暴君,必須誅殺?鬃又^之:“湯武革命。”孟子謂之:“聞誅獨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革命一詞,最早就是由孔子提出的。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此時,雖然明朝已經建立,但元朝并未滅亡,山東、河北、山西、北京等地仍然在元朝的控制范圍內。當年七月,徐達的大軍攻克山東,朱元璋聞之大喜,立即給徐達下了一道命令,讓徐達親自去曲阜,詔令孔子第55代孫孔克堅來南京朝見天子。

眾所周知,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孔子對古代士大夫來說都是“至圣先師”,到了北宋時期,宋仁宗下旨,封孔子歷代嫡子嫡孫為“衍圣公”,世襲罔替,這個慣例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元朝入主中原后,學習漢人的制度,封孔子的嫡系子孫為衍圣公,并讓他們在元朝任職。朱元璋稱帝時,當時的“衍圣公”乃是孔子第55代孫孔克堅,他還有個身份,是元朝國子監(jiān)祭酒。

徐達

徐達向孔克堅轉達了朱元璋的詔令后,孔克堅非常為難。因為朱元璋雖然稱帝,但當時元朝并未滅亡,孔克堅身為元朝官員,仍視朱元璋為叛逆。若貿然前去朝見朱元璋,在法理上是講不通的。

為了避免這樣的尷尬,孔克堅做了一個自以為很聰明的決定,他以“重病纏身”為由,讓自己的兒子孔希學代替自己去南京。

朱元璋見孔克堅不親自來,當時就怒發(fā)沖冠,于是,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給孔克堅:“爾言有疾,未知實否。若稱疾以慢吾, 不可也。”

孔克堅收到圣旨后,嚇了一跳,再加上徐達的大軍已經兵臨通州,馬上就打進元朝大都,元朝大勢已去,孔克堅若再不表明立場,恐怕后悔莫及。因此,孔克堅趕忙親自來到南京向朱元璋賠罪。朱元璋也知道孔克堅身份特殊,不可輕易怠慢,于是繼續(xù)封他為衍圣公。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突然下令:“孔廟春秋釋奠, 止行于曲阜, 天下不必通祀。”此令一出,滿朝嘩然,自古以來,孔子乃“至圣先師”,不管是帝王還是書生,每年必祭祀孔子。朱元璋把祭祀的范圍縮小,分明是不尊重孔子。文臣們都強烈反對,刑部尚書錢唐的反對聲最大,錢塘說:“孔子垂教萬世, 天下共尊其教, 故天下得通祀孔子, 報本之禮不可廢。”“侍郎程徐亦疏言:‘古今祀典,獨社稷、三皇與孔子通祀。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則無以生,非孔子之道則無以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皆圣人也。然發(fā)揮三綱五常之道,載之于經,儀范百王,師表萬世,使世愈降而人極不墜者,孔子力也。孔子以道設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讀其書,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舉其祀,非所以維人心、扶世教也。’皆不聽。”

朱元璋

朱元璋雖然不喜歡錢唐這類說辭,但卻也無法反駁,于是只得廢除了上述詔令,“久之,乃用其言。”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朱元璋饒了孔子,卻又和孟子過不去。

宋朝以來,每年春秋祭祀孔廟,其實并不是祭祀孔子一人,許多先賢都享有陪祭資格。例如,孔廟中,孔子居中,右邊是顏淵和子思、左邊是曾參和孟子,這四人合稱“四配”。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取消孟子在孔廟中的陪祭資格。這道圣旨再一次引起軒然大波。

原來,朱元璋在讀《孟子》時,對“民貴君輕”的思想十分不認可。“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的“民本”思想完全從平民的角度告訴國君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這大大觸怒了本是一個平民百姓坐了江山的朱元璋,加上他的文化劣勢對知識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子撤出文廟了!睹魇贰吩疲“帝嘗覽《孟子》,至‘草芥’‘寇仇’語,謂:‘非臣子所宜言’,議罷其配享。”還下詔:“有諫者以大不敬論。”

但是孟子畢竟是“亞圣”,是儒生們心中的圣人,豈容他人玷污,即使是皇帝也不可以,時任刑部尚書的錢唐冒死入諫,自稱:“臣為孟軻死,死有余榮。”“時廷臣無不為唐危。帝鑒其誠懇,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復。然卒命儒臣修《孟子節(jié)文》云。”

以上是《明史》的記載。民間史志關于此事,留下了更多細節(jié)!度w志》(約嘉靖年間)里說:朱元璋當日盛怒,“有諫者以不敬論,且命金吾射之”。錢唐進諫時,“輿櫬自隨,袒胸受箭”。

錢唐

“罷配享”是朱元璋稱帝后第一次針對孟子?赡苁强紤]到王朝初建,不宜過分激烈以失天下人心,在錢唐冒死抗議后,“罷配享”一事不了了之。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命令劉三吾等人刪節(jié)《孟子》。經過多次整肅,此時的明朝士林一片沉寂。次年,《孟子節(jié)文》刪改完成,計劃下發(fā)給全國所有州縣,供學子使用,遂有時任御史的游義生帶頭站出來反對。

游義生觸怒朱元璋,被投入獄中,未經正式判決而死,時年27歲。

孫芝與游義生是同鄉(xiāng)兼同學。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進入太學,恰得見游義生反對刪節(jié)《孟子》之舉。游義生入獄后,孫芝提了飯菜前往擊登聞鼓,“愿進一飯盡友誼”,因游在獄中驟死未果。

朱元璋駕崩后,朱棣永樂九年(1411年),孫芝起復為官,遂上奏請求恢復《孟子》全本,廢除閹割版的《孟子節(jié)文》。

孫芝此舉風險極大,畢竟《孟子節(jié)文》是朱元璋欽定的東西(永樂七年(1409年),尚有徐善述等人因自《孟子節(jié)文》中出科舉題而被下獄,罪名是“偏題”)。但其奏請,最終得到了朱棣的認可。這與朱棣得位不正、強烈希望通過宣傳“仁政”來鞏固合法性,有非常直接的關系——即位之初,朱棣就在敕諭中說,朱元璋“撥亂反正,不得已而用刑”,但自己不同,“惟欲舉賢才、興禮樂、施仁政,以忠厚為治”。

至此,在明帝國大小學校使用了17年之久的《孟子節(jié)文》,被掃入了歷史的垃圾堆。錢唐、游義生與孫芝的存在,也讓萬馬齊喑的朱元璋時代,多少還留存著些許亮色。

可惜的是,為了掩飾朱元璋的劣跡,朱棣時代重修《明太祖實錄》,刪除了與《孟子節(jié)文》有關的記載;游義生和孫芝的事跡,也長期堙沒于所謂的“正史”之中,僅于民間史志中留下只言片語。

編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