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諸個王朝里,最強盛的就莫過于漢唐了,這兩個朝代各有各的特色,都為華夏民族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從文治武功方面來說,兩朝都達到了當時所能達到的頂峰,尤其是武功方面,一直被后世所津津樂道,傳誦至今。
翻閱史書,縱觀整個唐朝的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唐朝的歷史始終伴隨著攻陷別國都城,滅掉別的國家的滅國戰(zhàn)爭。哪怕到了晚唐時期,雖然唐朝垂垂老矣行將就木,但是大唐的軍隊依舊所向披靡,在對外戰(zhàn)爭中屢戰(zhàn)屢勝,甚至好多次都是滅國之戰(zhàn),消滅了整個國家。筆者今天要說的則是盛唐時期的一個事件,當時的唐玄宗已經(jīng)昏聵不堪,唐朝上下的一通騷操作把唐朝攪得天翻地覆。
在盛唐時期,唐朝對外的戰(zhàn)爭可謂是勝多負少,屢戰(zhàn)屢勝。無論是西南小國還是與唐朝爭霸許久的吐蕃帝國,都成了唐朝的手下敗將,在多次勝利之后更是把吐蕃打的瀕臨滅國邊緣?墒沁@大好的形式背后卻隱藏了種種問題。當時唐朝的西南地區(qū)小國林立,唐朝并沒有直接派兵去進行征服,而是選擇在當?shù)胤龀至艘粋代理人,支持南詔國來對當?shù)剡M行統(tǒng)一戰(zhàn)爭,南詔因此臣服于唐朝。
好景不長,當時的唐朝官員十分傲慢跋扈,在南詔當?shù)刈魍鞲#仁瞧蹓耗显t的王子閣羅鳳,后來又把王子的王妃給侮辱了,南詔王子遂忍無可忍,把這個唐朝官員殺死之后立刻起兵反唐。但是這個反唐之舉看起來無異于以卵擊石,當時的南詔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全國人口不過百萬,疆域也只相當于中國的一個省,這樣的國家無論是在制度上還是人口上都是被唐朝碾壓的,反唐似乎根本不可能取得勝利。
南詔統(tǒng)治者也深知這一點,于是南詔國王子閣羅鳳請罪求和,表示自己沒有心思真的反對唐朝,只是因為這個官員欺人太甚。按理來說是唐朝官員有錯在先,而且為了一個犯錯的官員而大動干戈,破壞聯(lián)盟大計是十分不劃算的。要知道當時的帝國西方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強國吐蕃,南詔可以在南方對吐蕃起到很好的制衡作用。結(jié)果當時的南詔遇到的是唐朝有名的大奸臣楊國忠。楊國忠作為一個沒有什么能力的飯桶奸臣,卻有著一顆建功立業(yè)的心,他為了求得邊功,不讓南詔求和,命令大軍立刻向南詔進發(fā),發(fā)誓要滅了南詔。
次年楊國忠命鮮于仲通率領(lǐng)八萬大軍南征,面對唐朝大兵壓境,南詔沒有辦法只能向唐朝的宿敵,另一大強國吐蕃求援。吐蕃當時被唐朝打的夠嗆,覺得南詔的求援是和唐朝戰(zhàn)爭的一大突破口,于是立刻與南詔結(jié)為兄弟之國。并且派大軍援助南詔。面對南詔于吐蕃的兩國聯(lián)軍,唐軍被打的大敗,死了六萬多人。后來唐朝再次南征,結(jié)果敗得更慘,全軍覆沒,死了七萬多人,兩次來回葬送了大唐十三萬將士。死的這些軍隊都是直接聽命于唐朝中央的中樞軍力。自此唐朝中樞軍隊實力大傷。此消彼長,藩鎮(zhèn)實力則明顯超過了唐朝中央。而安祿山看到此情此景,知道唐朝已經(jīng)外強中干,自己的機會來了,次年他就起兵反唐,安史之亂爆發(fā),唐朝立刻天翻地覆,盛唐也走向了終結(jié)。
因為一個官員的跋扈,讓唐朝十三萬軍隊死于戰(zhàn)亂,間接地引發(fā)了安史之亂,讓唐朝天翻地覆,這應(yīng)該就是蝴蝶效應(yīng)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