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歷史上著名的“亂世”,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這個亂世也最終被司馬一族納入囊中。
但整個統(tǒng)一的過程卻沒有那么順利輕松,整個天下三分的局面是在諸葛亮死后開始作為一個轉(zhuǎn)折點的。
雖然魏國一直以來都有著很大的優(yōu)勢,但在蜀吳聯(lián)盟和北方各游牧民族的騷擾下,遲遲不能統(tǒng)一,但在234年,諸葛亮病逝后。司馬懿先清除后方隱患,后殺了曹爽,掌握了實權(quán)。
后面在251年司馬懿死后,司馬昭掌權(quán),于263年,滅亡蜀漢。
三國的局面被打破后,蜀國與吳國的聯(lián)盟自然也不復存在。
此時,魏國若想一統(tǒng)天下應該比以前輕松很多,卻足足推遲了16年。只因滅蜀功臣鄧艾被冤殺。
屢戰(zhàn)姜維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是魏國后期著名的武將之一。憑借自身的屯田和政治能力在得到司馬懿賞識后,開始參與戰(zhàn)事。
之后與蜀國大將姜維交戰(zhàn)數(shù)次,屢建奇功。
257年,魏將諸葛誕聯(lián)合東吳勢力準備謀反司馬昭,司馬昭率兵平反。
此時,姜維乘機帶兵攻出。卻被鄧艾和司馬望率兵于芒水守住,對峙數(shù)月,后因諸葛誕敗北只能撤退。
262年姜維再次率軍攻襲,又一次被鄧艾抵擋,并被打敗。
此后的第二年,魏國分三路兵攻向蜀漢。
其中兩路是用來牽制和圍堵姜維的,由此可見姜維對魏國的征戰(zhàn)之路還是有很大的影響的,而去牽制姜維的領(lǐng)將,便是鄧艾。
而同為三路大將之一的鐘會掌握著大量兵權(quán)且一直私藏著反叛之心,也就是此人,害死了鄧艾。姜維戰(zhàn)敗后,退守劍閣,魏軍遲遲無法攻下。
鄧艾便出一計,在鐘會率大軍在正面爭執(zhí)之時,親自率領(lǐng)少數(shù)軍隊從陰平沿小道奔襲涪縣。
成功破解了僵局,蜀國后主劉禪也在主降派的主張下,投降了。
這就是有名的偷渡陰平,此戰(zhàn)也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zhàn)例之一。
慘遭陷害
蜀國投降后,鄧艾擅自做主,任命大批官吏。
他將劉禪封為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等。
之后還時常驕傲地向他人炫耀,夸耀自己。有如此建功,驕傲一些確實亦無不可。
但這些卻成了日后鐘會陷害自己的把柄。
鄧艾拿下蜀國后,被封為太尉,非常的自信驕傲。準備計劃后面對吳國的下一步行動。司馬昭得知后,勸他還是需要先向上報告,可鄧艾認為這樣會延誤戰(zhàn)機。
在此之間,鐘會便從中作梗,在鄧艾擅自封官的事上做文章,并上奏說鄧艾已有反叛之心。
于是朝廷便下詔逮捕了鄧艾父子。
當時確實有人有反叛之心,但那人實為鐘會,他看手下有著魏蜀兩軍二十余萬,又將鄧艾除去便準備造反。卻不料司馬昭早就對他有著防備,及時阻止并處死了他。
后面的殘局是由當時的監(jiān)軍衛(wèi)瓘收拾的,可此人當時也參與了對鄧艾的誣陷,此時若不殺了鄧艾,自己便要露餡受罰。所以他派兵追殺了鄧艾,及他的子嗣,滅蜀大功的鄧艾就這樣于264年亡于這片自己剛剛打下來的土地上。
留名青史
鄧艾自幼讀書有學識,不僅目光長遠還很有見解。自古以來,川地易守難攻,他在自己一生中最后的一場大戰(zhàn)役中奇襲攻入蜀地,是足以載入戰(zhàn)爭史冊的。
而他本人對士兵也很親切,打仗時身先士卒,有各種瑣碎小事,自己也會親力親為。在奇襲時,因天險之地遇上斷糧之危,曾一度陷入危機。
鄧艾也靠著勇氣和智慧成功渡過,其中在馬閣山,道路斷絕,進退不得。
鄧艾親自裹著毛氈滾下山去,帶領(lǐng)著士氣極佳的軍隊成功地完成了任務。
其實在滅了蜀國后,鄧艾的驕傲雖不可取,但畢竟立了頭功,戰(zhàn)績輝煌。
武圣關(guān)羽尚且難解自身這驕傲之火,更何況鄧艾呢。
但即使如此,他也沒有驕傲到無法無天的情況,按照禮法安置降將并無大礙。
而后在他對于伐吳的計劃中,也是面面俱到。
他的計劃中,先在蜀地留下一些人馬,休養(yǎng)生息,將兵馬養(yǎng)肥壯。并開始做好造船的準備,在東吳面前樹威。
另一方面好好照顧已降蜀漢后主劉禪,不要讓他回到都城,免得讓外人看起來有種押運的感覺。先讓其待在原地,很好地照看著,以示仁義。這樣一來,吳國自降。
由此可見,魏國若是沒有錯斬此將,自然也不至于過了16年之久才拿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