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四萬人,經(jīng)孤竹,越碣石,到達遼東。
公孫淵命大將軍卑衍、楊祚統(tǒng)率步、騎兵數(shù)萬人,駐扎在遼隧(今遼寧海城市西北高坨子附近),依遼水挖掘了長達二十余里的壕溝,堅壁高壘,阻擊魏軍。
卑衍出戰(zhàn),司馬懿派胡遵迎擊。
兩軍對戰(zhàn),卑衍大敗,退回營寨堅守。
魏軍將領們紛紛請求出兵,乘勝攻打敵軍營壘。
司馬懿說:“敵人堅守壁壘,不出城決戰(zhàn),就是打算拖死我軍。如果現(xiàn)在攻城,正中其計。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zhàn)者,攻其所必救也。’敵人主力在此,老巢必定空虛,不如我軍直指襄平,敵人必然驚懼,懼而求戰(zhàn),必能攻破。”
于是,司馬懿聲東擊西,命魏軍在南線打出許多戰(zhàn)旗,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
卑衍等人中計,調(diào)動精銳部隊,防守南線。
司馬懿自己則率大軍暗中渡過遼河,向北挺進,直撲襄平。
卑衍等人聞訊大驚,急忙連夜撤軍,趕往襄平增援。
魏國大軍進抵首山(今遼寧遼陽市西南十五里),公孫淵果然命卑衍等人截擊。
司馬懿對諸將說:“我之所以不攻其營,正是要等現(xiàn)在的局面。”說完,指揮魏軍迎頭痛擊,大敗卑衍,三戰(zhàn)皆捷,乘勢進軍包圍襄平。
此時正值七月,連降大雨,遼河暴漲,運糧船隊可以從遼口直抵城下。
大雨下了一個多月,還沒有停下的跡象,平地積水深達數(shù)尺。
魏軍上下都有些心慌起來,紛紛建議遷移營壘。
司馬懿不許,下令軍中:“有敢說遷營者斬!”
都督令史張靜違抗命令,被斬。
魏軍見司馬懿意志堅決,軍心也慢慢安定下來。
公孫淵軍依仗水勢,像平常一樣,砍柴牧馬,毫不顧忌。
魏軍將領們紛紛請戰(zhàn),想要俘獲他們,司馬懿都不準許。
司馬陳圭不解,問司馬懿:“從前攻打上庸,八支部隊同時進發(fā),日夜不停,所以才用十六天時間,就攻下堅城,斬殺孟達。可令我疑惑的是,這次遠征,怎么反而氣定神閑,行動遲緩呢?”
司馬懿說:“孟達兵少,但存糧可支撐一年,我軍將士四倍于孟達,但糧食不能支持一個月。以一個月攻打一年,不快速行嗎?以四個兵士攻擊一個敵人,即使喪失一半,只要最后能夠攻克,都應當去做,所以,當時不顧死傷,強行進攻,是與糧食競爭啊。如今敵眾我寡,敵饑我飽,雨水又大,功力施展不開,雖說應當速戰(zhàn)速決,可又能干什么呢?自打從京師出發(fā)那一刻起,我們都不擔心敵人進攻,唯恐敵人逃走,F(xiàn)在敵人的糧食眼看就要耗盡,可是我們的包圍還沒完成,如果搶掠他們的牛馬,抄襲他們的樵夫,這不是故意逼迫他們逃走嗎?用兵是一種詭詐的行為,要善于隨機應變。敵人憑仗人多,倚仗雨大,雖然饑餓窘困,卻不肯束手投降,此時我們就應當裝得很無能的樣子,讓他們安心,穩(wěn)住對方。如果貪圖小利,卻把他們驚嚇跑了,這可不是好的計策。”
魏國朝廷聽說大軍遇雨,一致建議退兵。
曹叡沒同意,說:“司馬懿有能力應對危局,捉住公孫淵指日可待。”
月余,大雨終于停息。
司馬懿隨即完成包圍,高堆土山,深挖地道,利用井欄、櫓車、鉤梯、沖車等器械,飛箭、投石密集如雨,日夜攻城。
公孫淵糧食已盡,形勢窘迫,甚至出現(xiàn)人殺人相互蠶食的慘狀,魏軍又晝夜強攻不停,死者不計其數(shù)。
公孫淵部將楊祚等人堅持不住,潛逃出城,投降司馬懿。
一天晚上,一顆長約十丈的大流星,從首山的東北面,墜入了襄平的東南面。
襄平城頓時陷入恐慌之中,公孫淵的心里也開始慌亂了。
八月,公孫淵派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來見司馬懿,請求解圍退兵,許諾只要魏國同意解圍,遼東君臣定當自縛投降。
司馬懿不聽,斬了來使,用檄文通知公孫淵說:“楚國和鄭國地位相等,可是鄭伯還得光著脊背,牽著羊出城迎降。我是天子的上公,而王建等人是何貨色,就想要我解圍后退,難道不失禮嗎?這兩個老糊涂,傳個話都傳不明白,已被我殺掉。你如果還有請降之意,就另派年輕聰明點的人來。”
公孫淵又派出侍中衛(wèi)演,請求指定日期,送來人質(zhì),以表誠心。
司馬懿對衛(wèi)演說:“軍事大要有五條,能戰(zhàn)則戰(zhàn),不能戰(zhàn)就堅守,不能堅守就逃走。剩下兩條路,就只有投降和死了。公孫淵不肯自縛面降,這是決心去死嘛,沒必要送什么人質(zhì)來。”
魏軍繼續(xù)攻城,襄平城破,公孫淵全軍潰敗。
公孫淵和兒子公孫修帶著數(shù)百騎兵,從東南方向突出重圍,狼狽逃走。
魏軍隨后追擊,窮追不舍,在流星墜落的梁水岸邊,斬殺了公孫淵父子。
司馬懿率軍進入襄平城,誅殺城中公卿以下官吏及兵民七千余人,積尸封土,筑成大墳。
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全部平定。
司馬懿派人,堆土加高先前勸阻公孫淵反叛而被殺的綸直等人的墳墓,褒揚他們的子弟。
又從獄中釋放了魏國任命的遼東太守,后來被公孫淵囚禁的叔父公孫恭。
那些流落到遼東的中原人,有想要返回故里的,司馬懿也聽任自便。
處理完這些事情后,司馬懿班師回朝。
公孫淵的哥哥公孫晃,當初作為公孫恭的人質(zhì),一直住在洛陽。
公孫淵還未反叛時,公孫晃幾次向朝廷報告了公孫淵的不良舉動,還建議魏國出兵討伐。
后來公孫淵叛亂,公孫晃理應受到牽連。
魏明帝曹叡不忍心把公孫晃在街市斬首,打算下獄處決。
廷尉高柔上書說:“我聽說公孫晃以前多次自動歸附,報告過公孫淵已萌生禍心。他雖然是兇犯的宗族至親,但其本心無錯,是可以寬恕的。從前,孔丘曾經(jīng)明察司馬牛的憂慮,祁奚曾經(jīng)指明叔向沒有過失,這都是古代的美好義行。我認為,如果公孫晃確實有過舉報,應免他一死,如果他沒有告發(fā),就應當在街市上斬首示眾。如今是寬容他又不赦免其性命,責罰他又不公開其罪狀,只是命他在獄中自殺,豈不是要讓天下各地都懷疑我們的做法嗎?”
曹叡不聽,派使節(jié)給公孫晃及其一家妻小送去摻有金屑的酒,命其飲下毒殺,然后賞賜棺材喪衣,埋葬在公孫晃的住宅。
第二年四月,吳督軍使者羊衜、鄭胄及將軍孫怡才率兵趕到遼東,但此時遼東早已平定,于是襲擊魏守將張持、高慮等,俘掠當?shù)匕傩斩鴼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