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立國二百八十九年,前后一共有二十一位皇帝,國土面積最巔峰時期約為1237萬平方公里;雖然無論是立國時長還是皇帝數(shù)量或是國土面積,唐朝都不是華夏歷史上最強的,但論實力和影響力,在歷史上估計也只有漢朝能夠比擬了。而在這二十一位皇帝中,只有六位皇帝算是明君,其中前三位算是開創(chuàng)唐朝盛世的皇帝,也是廣為世人所熟知的帝王;當年其實后三位帝王也算不錯,可惜知道的人卻是寥寥無幾;現(xiàn)在這里就來看看唐朝的這六位明君是誰吧:
TOP、6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在唐武宗死后,李忱為宦官馬元贄等擁立,登基為帝;唐宣宗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間,整頓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將死于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在對外方面,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復河湟之舉,為安史之亂后唐對吐蕃的重大軍事勝利之一。
李忱為人明察沉斷,從諫如流,恭謹節(jié)儉,且惠愛民物。他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繁榮,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所以直至唐朝滅亡,百姓仍思詠不已,稱李忱為“小太宗”。但這唐宣宗李忱晚年因服用長生不老藥而中毒,于大明宮駕崩,享年五十歲,實在是可惜了。
TOP、5 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文宗李昂異母弟;性情沉毅,雄謀勇斷。初封潁王,拜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唐文宗病重時,宦官將領仇士良和魚弘志矯詔廢黜皇太子李成美,擁立李炎為皇太弟。后繼位為帝,他知人善任,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發(fā)展經(jīng)濟,改革積弊,削弱宦官、藩鎮(zhèn)和僧侶地主的勢力。在昭義節(jié)度使劉從諫死后,從子劉稹企圖襲位割據(jù)。唐武宗李炎采納李德裕的建議,命諸道出兵征討,最終平息了叛亂。
后鑒于寺院經(jīng)濟泛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下令拆毀佛寺,派出御史分道督察,沒收大量寺眾土地,成為毀佛運動的“三武一宗”之一,從而擴大了中央政府的稅源兵員。在位期間,對內(nèi)打擊藩鎮(zhèn)和毀佛運動,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一度呈現(xiàn)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上莆渥诶钛仔叛龅澜蹋抽L生不老藥,后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三十二歲;這位應該是死得最可惜的吧。
TOP、4 唐憲宗
唐憲宗李純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德宗李適孫子、唐順宗李誦長子;唐憲宗李純是個奮發(fā)有為的皇帝。即位后,“讀列圣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他把“太宗之創(chuàng)業(yè)”、“玄宗之致理”,都當作效法的榜樣。他提高宰相的權威,平定藩鎮(zhèn)的叛亂,致使“中外咸理,紀律再張”,出現(xiàn)了“唐室中興”。
而且這唐憲宗李純剛明果斷,能用忠謀,力圖削平藩鎮(zhèn)割據(jù)。在位初期,任用杜黃裳、裴度、李絳相繼為相。平定了四川節(jié)使度劉辟、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三鎮(zhèn),消滅了淮西節(jié)度使吳元濟、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并且使藩鎮(zhèn)相繼降服,歸順朝廷。但這唐憲宗李純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為立下了不朽之功,漸漸驕侈。任用奸臣皇甫镈而罷免賢相裴度,政治日見衰敗。信仙好佛,想求長生不老之藥,后暴崩,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服用長生不老藥的緣故。
TOP、3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通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后改封臨淄王,歷任衛(wèi)尉少卿、潞州別駕。后與太平公主聯(lián)手發(fā)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沒過多久,他爹李旦便禪位于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于政事,從各方面采取措施,鞏固和發(fā)展了唐朝政權。
而且唐玄宗李隆基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wěn)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后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筆。
TOP、2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起初被封為晉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于被冊立為皇太子。唐高宗李治在即位之初,繼續(xù)執(zhí)行唐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jīng)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
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但唐高宗李治身體羸弱,經(jīng)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則天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唐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后滅西突厥、滅百濟、滅高句麗。唐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咸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TOP、1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乃是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于用兵。進入長安后,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后,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后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jù)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過程立下赫赫戰(zhàn)功。后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
唐高祖李淵退位后,正式即位,年號貞觀。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nèi)文治天下,厲行節(jié)約,勸課農(nóng)桑,實現(xiàn)休養(yǎng)生息、國泰民安,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chuàng)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zhèn),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據(jù)說唐太宗晚年是死于王玄策從天竺帶來的方士所煉的長生不老藥……
以上便是唐朝統(tǒng)治時期的六位明君,當然,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盛世的奠基人,有了唐太宗打下的基礎,才有了后來唐太宗李治的武功赫赫,疆域擴展到極致;唐玄宗李隆基統(tǒng)治時期雖然國力達到極致,但卻也是衰落的開始,后面的唐憲宗李純、唐武宗李炎和唐宣宗李忱只不過是為唐朝的延續(xù)而努力了而已;但實在是積重難返,宦官和地方節(jié)度使的權勢實在太大,最終唐朝還是亡于朱溫之手,實在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