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周王室權(quán)利進一步削弱,當時的晉國通過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已經(jīng)成為了各諸侯國無法匹敵的霸主,雖然擁有強大軍事實力和廣袤富饒的領(lǐng)土的晉國也暴出致命的弱點。
到晉出公時期,晉國卿大夫還剩四個家族分別是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在這四個家族中,智氏實力最為強悍。由于多年各個家族的內(nèi)斗使得國力大損,對外無法爭霸,到了晉出公時,智氏族長伯瑤主政晉國,連年內(nèi)斗國力大損的晉國在智伯瑤的治理下國力大幅上升。但也因此智伯瑤野心膨脹,希望削弱趙、魏、韓三家獨攬朝政,于是假借晉出公富國強兵之名打壓三家,不料反被趙魏韓三家聯(lián)合消滅,智氏結(jié)局不僅被趙、魏、韓三家一夜之間屠戮二百多口,還被瓜分了原本屬于智氏的所有領(lǐng)土,這樣韓魏趙實力進一步加強,深感不安的晉出公向齊、魯兩國借兵攻打趙魏韓三家,欲圖收回王室權(quán)利。不料三家聯(lián)合進攻晉出公,晉出公不敵,被迫出逃,最終病死在了路上。三家另立晉哀公為新君。
晉哀公就是個傀儡,在公元前前434年,晉哀公死,繼任的是晉幽公。在晉幽公時期,屬于晉國國君的領(lǐng)土只有絳、曲沃兩城,作為一國國君威嚴盡失,每日活在惶恐之中,看上了喜歡的女人,還只能夜里悄悄地去,結(jié)果被盜所殺。在晉幽公之后,即位的是晉烈公。
晉烈公時期,公元前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與晉國并立,不過,晉國君主的爵位雖高于韓﹑趙﹑魏三家。但此時晉國實際由魏國控制。公元前389年,烈公死,孝公即位。
晉孝公時,連最后的兩座城池也被瓜分,面對曾經(jīng)的君主三家誰也不愿接納。就這樣晉孝公像個皮球一樣被韓趙魏三家踢來踢去,孝公二十年(前369年),趙遷晉君于屯留,后封晉君于端氏。晉孝公死后,靜公立。
晉靜公繼位后,公元前349年,趙國攻占晉國國君最后的封地端氏,又將晉靜公遷往韓國控制的屯留,韓國國君韓昭侯表面上熱情迎接晉靜公,暗地里唆使晉靜公的妃子刺殺晉靜公,自此晉國徹底從春秋的版圖上消失,歷史踏入了戰(zhàn)國時期。
晉國由于宗族分封國君實力削弱,為加強君主集權(quán)設(shè)立六卿。君主集權(quán)本是相對于當時的分封制度是較為先進的政治制度。可惜以當時的經(jīng)濟,文化和生產(chǎn)力水平是無法落實的。
最終晉國國君流離失所,后期的漢獻帝也是由于宦官和外戚干政大權(quán)旁落,致使?jié)h獻帝有著同等的經(jīng)歷,只是韓昭侯的人品實在比曹操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