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開國功臣'',看到這兩個詞,你最先想起的是什么?是朱元璋殘害多名陪他打天下的功臣?還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那你可知,朱元璋曾封了六位國公,其中有人的爵位是一直承襲到大明滅亡的呢?
衛(wèi)國公鄧愈
鄧愈,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泗縣)人。他的父親鄧順興是當?shù)赜忻恼x之士,在元末也投身起義。后來鄧順興戰(zhàn)死,其部將由鄧愈之兄鄧友隆執(zhí)掌。然而鄧友隆也命途多舛,英年早逝,所以鄧愈在十六歲那年就不得不率軍奔赴抗元前線。
至正十五年(1355)春,隊伍已過萬人的鄧愈決定加入朱元璋的陣營。朱元璋對他的軍隊和他個人都很滿意,所以賜其名為''鄧愈''。
往后鄧愈對朱元璋也是忠心耿耿,為其接連立功。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稱王時,鄧愈被任命為右御史大夫。大明建立后,鄧愈被加封為太子諭德,后又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和衛(wèi)國公。
洪武十年(1377),在鄧愈病逝后,朱元璋追封他為寧河王,謚號武順,配享太廟。可惜繼承了鄧愈爵位的長子后因李善長而受牽連,最終奪爵被殺。直到明世宗時,鄧愈的五世孫才被續(xù)封定遠侯,并把爵位傳了下去。
宋國公馮勝
馮勝,初名國勝,又名宗異,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他與朱元璋手下另一員大將馮國用是兄弟,二人早年結(jié)寨自保,后來一同歸附。
和其他起義豪杰相比,馮家弟兄倆最大的特征就是熟讀兵書,懂得行軍布陣。不過也許是太專心研究兵法,馮勝老是在勝仗中間穿插一些失誤,也不太掂量得清政壇的一些危險,所以朱元璋既給過他太子右詹事、太子太師和宋國公等高位,也打過他板子,減過他賞賜。
洪武二十八年(1395),撞上了藍玉案槍口的馮勝被賜死,他的爵位也被奪回。直到明思宗自縊,南明政權(quán)的弘光帝追封開國名臣,馮勝才被追封為寧陵王,謚號''武壯''。
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兒,盱眙(今安徽省明光市)人。他是朱元璋的外甥,從見到朱元璋起就深得其喜愛,甚至曾得到朱元璋的許可姓朱。且待李文忠展露出自己的軍事才華,朱元璋對他更加器重。
洪武三年(1370),李文忠被授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的榮譽,加封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并獲得曹國公的爵位。洪武十六年(1383),李文忠去世,其子李景隆繼承曹國公之爵。然而因為李景隆擋了靖難之役諸功臣的路,所以后來遭到彈劾,最終落得被削爵圈禁的地步。
鄂國公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鳳陽懷遠(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
他是窮苦農(nóng)家出身,但不愿渾渾噩噩做一輩子農(nóng)人,所以一直在苦練武藝。起初他在別人的邀請下入伙為盜,但他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出路。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聽聞朱元璋正在和州(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境內(nèi)),常遇春便前去投奔。
其實兩人的初次見面并不和諧。常遇春興致勃勃。而朱元璋以為他和其他來混口飯吃的人一樣,沒什么本事,所以冷眼相待。最后,看在常遇春身材魁梧又言辭懇切的份上,朱元璋還是將他留下了。
如果當初朱元璋真的拒絕常遇春,那他大概會連腸子都悔青。因為這可是在往后''出則摧鋒,入則殿后,未嘗敗北''的常遇春!所幸朱元璋做了常遇春的伯樂,在稱帝后就封其為鄂國公。
可惜洪武二年(1369),尚在出征的常遇春在軍中因病暴斃,年僅四十。痛失愛將的朱元璋便只能再封賞常遇春的兒子。不過常家子弟遠沒有常遇春爭氣,后來皆因故被削爵。
韓國公李善長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他大抵是明初功臣里最有名的一位,也是故事最跌宕起伏的一位。因為他是明初六公爵里唯一的一位文臣。
和武將相比,李善長這個文臣總是直接圍繞在朱元璋身邊的。他懂謀略,懂人心,也懂朱元璋是如何一步步利用手下的眾人成為四海之主的。所以若是武將因兵權(quán)過大而陷入危機,那么李善長就是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朱元璋的忌憚。
因而即便李善長能憑借數(shù)年來的勞苦功高而被封為定國公,被朱元璋贊作大明之蕭何,他最終也還是逃不開''大清洗''。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長全家七十余人被處死,留下的活口再也不能繼承爵位。且因為李善長有此結(jié)局,他六公爵之首的位置也讓給了原本排第二的徐達。
魏國公徐達
徐達,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縣)人。同為鳳陽出身的農(nóng)家子弟,徐達很早就和朱元璋成為了好友。
至正十三年(1353年),已加入郭子興陣營的朱元璋回到家鄉(xiāng)募兵,徐達欣然前往。自此,朱元璋的奮斗之路有了徐達這位老朋友的助力。
徐達雖然出身平平,但在軍事領(lǐng)域頗具天資。所以在朱元璋的倚重下,徐達一路披荊斬棘,從一個小小的起義軍最終成為朱元璋手下的一員大將。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為吳王,徐達便為中書省左相國。洪武元年(1368)秋,稱帝的朱元璋將徐達任命為中書右丞相。隨后徐達與常遇春等人一同攻克元大都,滅亡元朝。
此后十余年,徐達以征虜大將軍的身份又統(tǒng)一多地,為明一統(tǒng)天下立下大功。故而朱元璋命人在徐達的南京府邸左右各建一牌坊,即''大功坊''。然而朱元璋還來不及再感謝這位至交,洪武十八年(1385),徐達就因病倏然長逝。
因此朱元璋只得追封徐達為中山武寧王,賜謚號''武寧'',并許諾徐家后代三世皆有王爵之位。
難得老朱家這次守住了承諾。徐達作為開國第一功臣,配享太廟,并被尊為開國六公爵之首。他的長子徐輝祖雖因反對朱棣篡位而被削爵,但四子徐增壽的后代皆世襲定國公之爵,一直到明朝傾覆。
從六位開國公爵的境遇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確實有極為冷酷的一面,不然他也不會對李善長等人出手。然而他也還是有柔情的一面,不然這聲名赫赫的六公爵怎會有后人傳世,徐達一家又怎會出那么多代定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