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边草免费观看西瓜动漫 ,超级yin荡的高中女h文校园 ,绿色椅子在线观看,最近韩国日本免费观看MV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手機版
華夏小康網  >  小康故事 > 正文

成功背后,你知道鐵漢子哭過多少回么

“彎彎屯河清悠悠,流去多少淚和愁;多少年來多少代,年復一年血汗流;落后面貌何時了,貧困歲月何時休。”一首流傳了幾十年的歌謠,唱出了馬莊人多少辛酸與無奈。

1986年,馬莊村的經濟水平在全鎮(zhèn)18個村子里排名第13位,村集體的全部家當只有4臺破舊的50型拖拉機、一個老式馬蹄磚窯,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

就在那年初冬,38歲的孟慶喜接任村黨支部書記。

放著好好的養(yǎng)雞大戶不做,冒著風險去接這個“燙手的山芋”,在很多人看來,孟慶喜做了一個有些“傻”的決定。

要干,就得干出個樣子來。首先得解決村民的溫飽問題。馬莊有煤,卻一直沒被開發(fā),孟慶喜帶著村兩委班子成員在一間廢棄廠房開了3天會,決定集全村之力,建3座煤礦,“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

然而,對于一個在銀行尚有46萬元欠款的窮村子來說,投資上百萬元建礦談何容易。孟慶喜賣了養(yǎng)雞場,拿出了家里全部的錢,正當他準備挨家挨戶籌集資金時,家里的大門“吱呀”一聲開了——

風雪中,60位村民站在門外,帶頭的老人將一個沉甸甸的紙包放進孟慶喜手里,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正是這份沉甸甸的信任,讓他在此后30年的路上,風雨無悔。

“一掛鞭炮,兩把鐵鍬”,礦,開挖了。36名黨員齊上陣,和工人一起肩挑、人挖、小車推,硬是用1年10個月時間建成了一座年產10萬噸的煤礦。礦挖到一半時出現(xiàn)了流沙,黨員們二話不說一個接一個跳了進去,冒著塌方的危險,一鏟一鏟挖出了一個1000多平方米的深坑。

\

村民在煤礦工作。圖片來源:鳳凰網

工程資金最困難的時候,工地上一粒米都沒了,孟慶喜不得不“厚著臉皮”到一家面粉廠賒了50袋面粉,總算讓工人吃上了飯。

就這樣,第一座煤礦順利投產了。隨后,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煤礦陸續(xù)建成。在馬莊人的記憶中,1988年的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從那時起,村民們投入的資金陸續(xù)回了本,馬莊幾十年欠下的債務逐漸還清,煤礦和運輸產業(yè)開始紅火起來。馬莊的春天,終于來了。

隨著收入的增加,村里逐漸出現(xiàn)了打架斗毆、大操大辦、攀比炫富之風,孟慶喜下定決心,要走一條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駕齊驅之路。文化興村,一直擔任村文藝宣傳隊長的孟慶喜找到了路子。1988年秋天,馬莊農民樂團成立了。

\

早期的馬莊村農民樂團。圖片來源:鳳凰網

在那個追求經濟發(fā)展速度的時代,這無異于一顆“重磅炸彈”。

村民們先炸開了鍋——花3.7萬元買樂器,還養(yǎng)一幫“不務正業(yè)”的人?那是俺們辛苦掙下的錢,不干!

一些領導也接受不了——農民建樂團?能吹出糧食還是吹出票子?有人甚至指著孟慶喜的鼻子罵他——別給我搞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孟慶喜委屈、心酸,但不肯妥協(xié)。在他身上,有一股子中國農民固有的血性和倔勁兒,更有一名共產黨員該有的擔當和韌勁兒。他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最適合馬莊發(fā)展的道路,認準了的路,再難也要堅持下去。

\

早期的馬莊農民樂團。圖片來源:鳳凰網

那一年12月1日,升旗儀式上,孟慶喜拿著大喇叭一遍遍喊道:“咱們發(fā)展農民樂團,是要以先進文化引領經濟發(fā)展,請大家相信我,文化也能興村!”

寒冬臘月,他喊得頭上冒了汗。村民和礦工灰頭土臉站在那兒,臉上全是質疑。

寒風一陣陣吹了過來,陸續(xù)有人離開升旗隊伍。孟慶喜準備好的一番話,都被凍在了風里。

最后他一字一頓地說:“給我兩年時間!村子發(fā)展不好,我辭職!”

底下無人應答。但孟慶喜決心已定。

當時,個別上級領導明確反對農民辦樂團,孟慶喜于是帶著樂團成員找到一處山洞偷偷練習。隊員們每天帶著干糧早出晚歸,每個人的手都凍出了血口子,號手的嘴唇凍得黏在了長號上,撕下來就是一片片帶血的皮,但沒有人抱怨一句。

從村民和領導的反對、質疑,到社會的接受、認可,孟慶喜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直到1989年春節(jié),農民樂團參加了縣里的團拜會,一炮走紅,一直偷著練習的隊員們終于挺直身板走了出來,走進了公眾的視野。

馬莊村有一群能吹西洋樂的農民!這消息迅速傳遍了全縣、全市乃至全省。馬莊農民樂團開始頻繁走出村子,甚至走上了全國的舞臺。

\

馬莊農民樂團參加意大利第八屆國際音樂節(jié)并獲獎。圖片來源:鳳凰網

馬莊成名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資本開始涌入這里,村里從四處“招商”到精心“選商”,經濟形勢發(fā)生了徹底轉變。孟慶喜趁熱打鐵組建了徐州首家村級企業(yè)集團,從事煤炭、運輸、建材、化工等行業(yè),年產值達上億元,馬莊村也很快成為了徐州市第一批小康示范村。

正如孟慶喜所承諾的那樣,“文化,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

孟慶喜(中)與村民一起觀看文化活動。圖片來源:鳳凰網

金馬河畔,一匹健碩金馬騰空躍起,仰天長嘯。

在孟慶喜的帶領下,馬莊人的精氣神正如這駿馬般昂揚、積極、進取、樂觀。

1997年,亞洲發(fā)生金融風暴,村經濟嚴重受損。那一年,村里籌建水泥廠,眼看到了最后一道工序,資金出現(xiàn)了缺口。孟慶喜四處奔波,邀請幾位廠長到村里參觀考察。困境中的馬莊,村民仍是笑容滿面、快樂自信,每月的升旗儀式和每周的周末舞會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農民樂團的鑼鼓聲每天響徹潘安湖畔,這樣的景象讓參觀者深受觸動。

當晚,一位廠長便決定:賒賬200萬元給馬莊提供建筑材料。他斷言:“經濟形勢如此困難,馬莊人還能這么樂呵團結,這個村將來了不得!”

然而,被預言“了不得”的馬莊村,卻在幾年后經歷了一次更大的震蕩。

2001年,受賈汪“7·22”礦難事故影響,全區(qū)所有煤礦全部關閉。一夜之間,村集體每年近1000萬元的收入沒有了,那可是全村五分之四的經濟來源啊!那一夜,馬莊無眠,孟慶喜欲哭無淚。

礦工走了,熱鬧的煤礦只留下黑色的寂靜;一些村民開始收拾行李,連幾名農民樂團的團員也支支吾吾表達了離開的念頭。紅紅火火的馬莊村,突然之間冷清了,沉默了,失去了方向。

第二天,照例該舉行升旗儀式。升旗手有些猶豫:“書記,今天還升嗎?”孟慶喜斬釘截鐵地回答:“必須升。無論啥時候,旗幟不能倒,信仰不能丟!”

升旗手準備去了。孟慶喜獨自走到潘安湖邊,眼前煙波浩渺,正如來路茫茫?7點時,他回到村委會大院,一抬頭,愣住了——

600多位村民像往常一樣排著隊,靜靜站在那兒。

鼓樂聲響起,背著包裹準備離開的人回來了,隊伍一直排到了大門外。

大家都在等他。

孟慶喜第一次紅了眼圈。站在國旗下,站在13年前他曾站過的地方,孟慶喜再一次向村民承諾:“再給我兩年時間,我保證帶著大伙兒重新過上好日子!”

這一次,迎接他的是掌聲和信任。

煤礦倒了不可怕,人心散了才可怕。孟慶喜認這個理。

勁兒往一處使,心往一起聚,這世上沒有過不去的坎兒。馬莊人明白這個理。

孟慶喜的確不曾食言。

\

孟慶喜接受中國文明網邀請,參加“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訪談。中國文明網 朱麗晨 攝

兩年后的馬莊,地下雖已沉寂,地上卻形成了以紡織、食品、精密鑄造、運輸業(yè)為支柱的16家核心企業(yè),生態(tài)旅游產業(yè)初具規(guī)模,集體經濟非但沒垮,反而逐步壯大。

在村民的支持下,孟慶喜在企業(yè)改制大潮中頂住了壓力,堅持保留企業(yè)所有權,使集體資產得以發(fā)展壯大,馬莊村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寬。2003年,全村637戶村民中,從事運輸業(yè)、工業(yè)、服務業(yè)的多達400余戶,人均收入遠超全市農村平均水平。馬莊人的精氣神,切切實實轉化成了“紅票票”。

2016年11月,孟慶喜退休了。兒子孟國棟接任馬莊村黨委書記。

此時的馬莊,早已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小康建設示范單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佳示范村”等數(shù)十項榮譽,正如一匹駿馬般奔騰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平坦大道上,一往無前。

30多年的歲月,染白了發(fā)絲,傴僂了身軀,不變的是一名共產黨員的信仰。

生于斯,長于斯,一生奉獻于斯。孟慶喜的燃情歲月,是一名共產黨員對于忠誠和夢想最生動的詮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