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維吾爾族姑娘手持直徑60厘米的大馕在舞臺上擺出多種造型。 朱景朝 攝
中新社烏魯木齊9月16日電 題:新疆“非遺”庫車大馕:新工藝下的老口味
作者 耿丹丹
每天太陽還未升起,尼亞孜·馬木提就和妻子、兒子以及兩個侄子開始一天的打馕工作。和面、搟面,在馕餅上撒佐料、扎花紋,再將馕餅貼在馕坑內(nèi)壁上烘烤。
大約8分鐘后,香味撲鼻的庫車大馕就出爐了。“我們每天能打700-800個馕,月收入能達到2萬元(人民幣,下同)。”尼亞孜·馬木提一邊整理烤好的馕,一邊說道。
|
尼亞孜·馬木提是比加克村村民,比加克村是庫車大馕的發(fā)源地,大馕直徑約60厘米,厚度不超過1厘米,以“大、薄、脆”而聞名。2010年,庫車大馕被列為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3年前,為改善比加克村的打馕環(huán)境,當?shù)赝顿Y3500萬元建成庫車大馕城。建成后,以打馕為生的尼亞孜·馬木提就搬進了“新家”。
根據(jù)傳統(tǒng),庫車大馕用的材料是土法發(fā)酵的面,加上牛奶、雞蛋制作而成。如今,在傳統(tǒng)延續(xù)的同時注入標準化生產(chǎn)方式,大馕制作有了“新工藝”。
大馕城引進了6個獲得國家專利的天然氣環(huán)保馕坑。這種馕坑在燒熱階段不會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污染,取代了原來燒煤、燒柴的馕坑。馕坑溫度也有統(tǒng)一標準,烤出的馕更加松脆,顏色更亮。作為大馕城里最能打馕的師傅,艾尼瓦爾·買買提說,“以前用土馕坑的時候,備柴火、生火、加熱需要約4個小時,而且弄得一身臟。現(xiàn)在省時省力,還干凈”。在大馕城的兩年多時間,他們一家五口每天最多可以打1000個馕。
大馕城經(jīng)理熱沙來提·阿木提還表示,“為了保證馕的質量和口感,所有材料都統(tǒng)一提供,包括面、油、鹽等”。
熱沙來提·阿木提說,大馕城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yè),并成為當?shù)匾粋旅游觀賞地。目前,大馕城已成為庫車商品馕生產(chǎn)、銷售基地,就業(yè)再就業(yè)基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大馕城安置當?shù)刂谱、銷售馕產(chǎn)品的400余名村民就業(yè),帶動周邊相關產(chǎn)業(yè)千余人就業(yè)。這里的很多打馕師傅置辦了新家具,甚至買房買車,日子越過越好。
在這里打工的古麗尼莎·塔依爾今年52歲,每天負責查看馕的質量,檢查衛(wèi)生,幫忙裝車和賣馕。她說:“我年紀大了,文化水平也不高,這里的工作很輕松,每個月還可以掙1600元,我很知足。”
熱沙來提·阿木提說,除周邊居民來買馕,來往的國內(nèi)外游客也慕名前來,甚至還有人從外地打電話訂購,“平均每天賣3000個,遇到重要節(jié)日更是供不應求,一年銷售額達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