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那個大火的電視劇《延禧攻略》中,乾隆皇帝派他的小舅子傅恒出征大金川,最后得勝歸來。實際上,這場戰(zhàn)爭打得相當艱難,清廷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損失了大量的官兵,連兩位重臣因出征不利都被乾隆給宰了。清朝為何要打這場戰(zhàn)爭?大金川在哪里?
清初,為盡快平定明朝疆域,對西南土司進行招撫,歸順的土司可以承襲原職。為了分散削弱原有土司的力量,將幾百個有功的頭目也封為小土司。給各個土司劃定管理區(qū)域,不許擅自離境。
削弱土司最主要還是靠改土歸流,從順治帝開始,歷經(jīng)康熙、雍正,到乾隆初年,云南、貴州、廣西三省的改土歸流進展比較順利,但是川西一帶卻困難重重。大金川的戰(zhàn)事雖然起因于大小金川土司之間的矛盾,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改土歸流引起的。
金川土司原為澤旺,莎羅奔只是金川的一個地方頭目,比土司級別要低。莎羅奔因協(xié)助清軍平定西藏立了功,被封雍正封為安撫司,自稱大金川,澤旺則被稱為小金川。1746年,乾隆十一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奪取小金川土司澤旺的印信,欲吞并小金川。1747年又進犯附近的明正等兩個土司,莎羅奔的野心已暴露無遺。
乾隆皇帝自然不能任其壯大勢力,派出大學士納親和云貴總督張廣泗出征大金川,先后調(diào)集四川、陜西、貴州等地精兵約4萬人討伐莎羅奔。但是莎羅奔數(shù)千個建于險要隘口處的密集碉樓群讓清軍無比頭疼,戰(zhàn)事進展不順且清軍死傷慘重,有數(shù)名總兵和副將戰(zhàn)死。張廣泗和納親互相推諉,乾隆一怒之下,這兩位重臣被撤職處死。而后乾隆重新起用賦閑在家的名將岳鐘琪,并派小舅子大學士傅恒前往金川和岳戰(zhàn)神一起并肩作戰(zhàn)。
莎羅奔對岳鐘琪并不陌生,當年平定西藏的時候他率軍助陣,就是在岳鐘琪麾下,深知岳的厲害。岳鐘琪和傅恒一上來就改變戰(zhàn)術(shù),不再去爭奪碉堡而是兵分兩路直搗黃龍,岳鐘琪率北路從黨壩(今四川馬爾康黨壩)進攻,傅恒率南路從卡撒(噶爾崖東南)進攻,清軍一改頹勢,連戰(zhàn)連克,莎羅奔知道不是對手,遂請降。大金川之戰(zhàn)歷時兩年,就此結(jié)束。
大金川,就是如今的四川阿壩州金川縣,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大渡河上游,因境內(nèi)有大金川河而得名,大金川河的得名是因為沿河一帶盛產(chǎn)金礦。大金川河發(fā)源于四川、青海交界處的果洛山,和發(fā)源于邛崍山的小金川河匯合后的河段稱為大渡河。大金川河是大渡河的主要源頭。
聽到大渡河這個名字,我們應該會想起“大渡天險”這個詞,大渡河流域崇山險谷、地勢險峻無比。金川縣位于大渡河上游大雪山脈,負山帶河,其地勢尤為險峻。金川縣面積不小,約5550平方公里,比地級市德陽市(5911平方公里)略小,但是人口只有7萬左右和德陽(392萬人)就差得遠了去了,可以想象一下其環(huán)境惡劣程度。
實在想象不出的話,你一定在電視上看過汶川地震時極其艱難的救援畫面,對那里惡劣的地理環(huán)境一定會有深刻的印象。金川縣就在汶川的西北方向,中間隔著小金縣(也叫小金川)。金川縣是四川通往西藏、青海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朝時期,入藏的幾條通道中,有一大半是要經(jīng)過大小金川的,這也是乾隆不惜代價要平定金川的原因,因為金川的穩(wěn)定與否關(guān)系到朝廷能否有效地控制西藏地區(qū)。
當然,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尤其是我國世界一流的基建水平,現(xiàn)如今大山大川已經(jīng)無法阻擋我們修路。但是即使修路也還是要考慮到成本等因素,所選的路線盡量是相對容易的。從地圖上還是可以看出來,金川縣的交通條件和平原地區(qū)是無法比的,從成都平原到金川縣的路線,從北往南主要有三條。
第一條路線,走317國道(川藏北線)經(jīng)汶川縣-理縣-馬爾康市,然后再南下至金川縣
第二條路線,走都江堰-汶川縣映秀鎮(zhèn),翻越巴朗山埡口(如今已修通隧道),經(jīng)日隆、達維等至小金縣、丹巴縣,然后再北上至金川縣。
第三條路線,走318國道,經(jīng)雅安市-天全縣-瀘定縣-丹巴縣,然后北上至金川縣。
這三條線路中只有北邊的317國道有一部分從金川縣的北部轄區(qū)范圍內(nèi)穿過,從馬爾康市或者從丹巴縣到金川縣只有省道可通行。
當年清軍平定大小金川的時候,進軍路線基本上和上面的這些路線大體一致,當然那時候沒有國道、省道,有的只是非常難行的山間小路,對行軍打仗和后勤補給來說都是個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