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黃金,盛世古董。國內(nèi)有很多鑒寶的節(jié)目,我們作為觀眾是那么激動。但是古董辨真假,應該相信誰?
作者:朗博
來源:世界華人周刊(ID:wcweekly)
《國家寶藏》第二季開播了,節(jié)目很受觀眾的歡迎。
與以往的鑒寶節(jié)目相比,它更接地氣,更能讓普通人了解文物的歷史價值。
也使中國鑒寶的節(jié)目迎來又一次生機。
為什么前些年各電視臺各種鑒寶節(jié)目,走向末路呢?
這不能不提及收藏界最大的“造假案”——金縷玉衣案。
一個騙子,在中國頂級鑒定專家?guī)椭拢延?萬塊造出的假文物說成價值24億,最終,讓國家損失5個億。
這個案子簡直就是黑色版的《國家寶藏》,加現(xiàn)實版《西虹市首富》的鬧劇,真實而荒唐……
01
假冒的金縷玉衣
2003年,北京。
一個溫文爾雅的中年商人,領著兩個銀行領導來到他自己的陳列館。
在陳列館的醒目地方,擺放一個展柜。展柜里面是一套“金縷玉衣”。
儒商自信地說,我這件金縷玉衣,全世界只有兩件,市場估價為24億元,豈能賴著你們銀行區(qū)區(qū)幾個億不還?現(xiàn)在,我集團規(guī)模過大,一時資金周轉(zhuǎn)遇到點困難而已,但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他見銀行領導還不放心,于是拿出一張文物鑒定書。
那張鑒定書清清楚楚寫著“價值24億”,鑒定專家更是驚人,全是中國文物界泰斗級別專家。
也許看了這份極有分量的鑒定書,兩位銀行的人心里才有了底。
中國人誰不知道金縷玉衣呀,它可是中學歷史課本中的國寶呀。
但是,他們?nèi)f萬想不到是:這件國寶居然是贗品,制作成本不過才兩萬元。
那么,這個儒雅的商人是誰?他到底想干什么?
02
現(xiàn)實版的西虹市首富
這個商人名叫謝根榮,出生在浙江湖州一戶普通人家。
他雖然只是初中畢業(yè),但是膽子卻很大。
謝根榮
上世紀80年代,他做起服裝貿(mào)易,把中國衣服賣到俄羅斯,積累千萬元資金。
90年代,他在北京開辦華爾森啤酒廠,但他雄心萬丈,想進軍房地產(chǎn)。
1999年,他終于看到了一個機會,這是北京宣武區(qū)的一個樓盤——東華金座。
但是這個項目需要轉(zhuǎn)讓費和后續(xù)開發(fā)資金共4.4億,到哪里去搞到這筆錢呢?
于是,他也玩起“假按揭”的套路:他找一批假冒購房人,與自己華爾森集團簽訂虛假購房協(xié)議,然后向北京建設銀行的7家支行申請個人貸款,共簽訂了虛假《個人住房貸款借款合同》566份,從銀行獲得6.7億元的資金。
20年前的6.7億至少相當于今天67個億!
得到了6.6億元,謝根榮徹底迷失了自我,于是上演一部現(xiàn)實版《西虹市首富》。
不是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而是金錢可以刺激個人私欲的無限膨脹。
他首先在北京購買了三處房產(chǎn),又花重金打造了星級私人會所的華爾森賓館。
他購買了賓利、寶馬等多部頂級豪車,自己開不過來,送給家人親戚。
他甚至租用釣魚臺國賓館辦公,招待社會名流,光吃飯就花費3000萬。
他一擲千金,經(jīng)常到澳門豪賭,輸個千萬也不在話下。
除了奢侈腐敗生活,他也沒有忘了包裝自己形象。
他也給各省市政府和慈善機構(gòu)捐款,超過千萬。
他最大手筆就是斥資上億元收購古董,成立了“根榮陳列館”,號稱價值上百億,就這樣,有文化的儒商形象就打造出來了。
2003年,靠貸款為生的謝根榮居在“中國富人榜”排名第163名。
而他早已沉醉這樣虛幻華麗的光環(huán)中,難以自拔。
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03
還不上的貸款
欠的錢總是要還的。
謝根榮貸款主要用于了揮霍,2003年初,項目因拖欠施工費被迫停工,已到了山窮水盡地步。
同時北京建設銀行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支行也發(fā)現(xiàn)問題,推斷他是騙貸,于是就找到了謝根榮。
于是就發(fā)生了開頭謝根榮帶著支行的行長看“金縷玉衣”的故事。
不過這一招真的見效了,兩個行長覺得即使東華金座存在虛假按揭問題,但還有24億的國寶可以做抵押。
無奈之下,支行只能飲鴆止渴,給華爾森集團“補血”,以盼工程早日完工,收回貸款。
建設銀行以兌匯票的方式,先后46次承為謝根榮提供資金支持,一共為4.56億元。
可這套現(xiàn)的錢依舊沒有多少用于項目建設上,也大多浪費在謝根榮的奢侈生活上了。
他只留下了永遠不能完工的東華金座,京城第一爛尾樓!
位于北京廣安門內(nèi)大街黃金地段的東華金座,現(xiàn)在成了某單位的宿舍樓
到了2008年,終于貸款用盡,5.4768億余元無法歸還,事情敗露,謝根榮被抓。
2009年12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判謝根榮貸款詐騙罪,判處無期徒刑,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chǎn),支行行長也因違規(guī)出具金融票證罪被判刑。
但是,那些把假文物鑒定成24億國寶的專家卻安然無事。
04
安然無恙的鑒定專家
謝被抓之后,“金縷玉衣”制作內(nèi)幕也就公開了。
2002年,謝根榮花了不到2萬元,從老家收集一些玉片,然后找到了牛福忠。
牛福忠
這個牛福忠,可不是一般人的,他可是北京中博雅文物鑒定中心鑒定委員會主任,還曾擔任過某臺《天下收藏》特聘鑒定專家。
這個鑒寶的專家居然造假,竟然用這些玉片編了一套金縷玉衣。
然后,牛福忠找來中國文物鑒定5個頂級專家,其中的包括中國文物界頂級泰斗史樹青。
經(jīng)過5位專家“鑒定”,這套金縷玉衣是真品的國寶,價值24億。
當然,他們也收到幾十萬的鑒定費。
案發(fā)之后,媒體一致質(zhì)疑24億的價值是怎么鑒定出來的。
這些專家解釋說,當時就是繞了展柜一圈,連玻璃柜都沒有打開。
既然連文物都不仔細看一下,就能斷定它值24億,依據(jù)在那里?
其他四人表示,24億價值是史樹青說的,因為他當時是中國文物鑒定的第一人,他們也不好說什么了。
但史樹青已經(jīng)在案發(fā)前去世了,至于他怎么得出24億結(jié)論,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寧愿相信史老先生作為中國文物界的學問第一人、文物的“活字典”,也許真是高齡,心智精力下降,看走了眼。
史樹青
但此案卻對中國文物鑒定造成巨大傷害,至今文物鑒定業(yè)備受質(zhì)疑。
這么大案子,到底是技術失誤,還是道德問題?
即便是技術問題,為什么出具虛假鑒定評估報告的五位專家不被追責?
這也使人們對現(xiàn)在的文物鑒定專家失去信心,原來這個行業(yè)水有多深,古董市場上有多少還是真的東西?
正像馬未都在《玉衣》中說的一樣:
過去專家最值錢的是尊嚴,還不是技術,中國文人一向恪守此原則;今天為了區(qū)區(qū)幾千元鑒定費就荒唐起來,專家專家,嗚呼哀哉!
最讓無奈是,一旦專家失去了良知,我們又能把這些掌握話語權(quán)的人怎么辦?
即使這些專家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候,居然說出這樣的話。
他們對自己給國家造成的5億多元的損失,不以為然,沒有絲毫歉意,卻安然無恙。
我們對那些無良的專家毫無辦法,這才是這個行業(yè)最大的悲哀。
本文經(jīng)授權(quán)轉(zhuǎn)載 | 歡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