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边草免费观看西瓜动漫 ,超级yin荡的高中女h文校园 ,绿色椅子在线观看,最近韩国日本免费观看MV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手機版
華夏小康網  >  文化 > 正文

阿來憶《塵埃落定》:94世界杯停筆兩月,巴喬踢飛點球后繼續(xù)寫

文丨舒晉瑜

\

阿來的身上,有一股擰勁兒。

當年《塵埃落定》寫出來,用他的話說,“稍微像樣一點的出版社都投過稿”,結果怎樣呢?

“有回信算好的,大部分石沉大海。稍微帶點新意的作品出來,很多人拿不準。”所以阿來覺得,藝術和出版的關系很微妙。大家都在談創(chuàng)新,可是真正有創(chuàng)新的作品拿出來后,又跟閱讀經驗相沖突。退稿理由主要是,圖書出版市場化了,希望阿來的作品處理得“通俗”一些。阿來回憶道:“也有的不是直接退稿。編輯說你改改吧,一二三提了很多意見。我那時比現(xiàn)在說話還沖:《塵埃落定》可以改:錯別字。你可以不出,要出就只改錯別字,因為我不能保證我每個字都敲對。”

從處女作開始就被“退稿”,阿來在文壇上從一開始就不順利。他倒覺得這是好事,尤其是對年輕人,這樣更接近文學本質,會回過頭來在創(chuàng)作上下更多的功夫。

很多人走了捷徑,找到知名的人把自己引薦到圈子里來,阿來也經常聽到身邊有人說,到北京去了,認識誰了。80年代,很多作家都上了作家班,文壇作家們于是有了“同學聚會”,北大作家班、武大作家班,以及魯迅文學院等等。阿來不報名,也沒有這個要求。他覺得那些內容通過學習就可以達到。“不是理科,必須在某個國家的實驗室才能學到。我就想自己學,剩下的東西就是人際網絡的建設。我覺得我不追求這個。”

他說,選擇寫小說,就覺得這是可以靠個人能力達到的。如果見了誰還要點頭哈腰,早就放棄了?墒,中國這樣的人情社會,文壇也不能出其左右。和他一起寫作的都走紅了,他還默默無聞。雖然發(fā)表了不少短篇小說,但是因為不在那個“圈子里”,即便有作品發(fā)表大家也不大談論他,會“假裝”他不存在。他不服氣,一定堅持靠自己打拼在文壇有立足之地。只是阿來沒有料到,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網絡支撐的社會,完全憑自己陌生的面孔打出一片天地確實很難。同時寫作的人20多歲就出名了,阿來卻得到十年以后。

\

“我覺得沒關系。我從來只問一個根本的問題:為什么我做文學而沒有做其他,我有很多選擇的機會。選擇文學,不傷害我的自尊。我本來就是為了活得干凈一點,才干了這么一件事。”

屢屢被退稿,阿來多多少少有一些挫折感,但他沒有停留在顧影自憐上。這一遭遇直接導致他后來的行為——做雜志。“我就想,我可能不像大部分出版界的人,文化產品不應該去迎合讀者。”他認為,這樣的觀點不是建立在切實的市場調查基礎之上,而是揣測讀者要什么。當他去做《科幻世界》的時候,引導多于迎合。阿來用事實證明,文化產品,應該有這樣一種責任,也應該有這樣一種力量。“如果光是發(fā)點書,賺點錢,這樣的寫作對我來說太可怕,還不如當農民去種地。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有意義。”

他似乎從來沒有對自己產生過懷疑。理由是,寫作者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讀者,讀了那么多書,他對自己的作品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很多不出名的人,為了能夠出書或者出名,不惜一切代價,很多人因此把自己的作品改得面目全非。

后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來到成都,聽說阿來手里有部長篇,提出帶回去看看。這部作品轉到了編輯腳印手里。腳印當即判斷是部好作品,社里也準許出版,首印1萬冊,這在當時的市場環(huán)境下已經是個非常大的數(shù)字。而腳印堅持認為可以印到5萬冊,就找到當時的發(fā)行部副主任兼策劃部主任張福海(現(xiàn)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外交流與合作司司長),極力推薦這本書。張福海將《塵埃落定》帶回家,一口氣看到凌晨4點,看得淚流滿面。第二天他去找社長要求印5萬冊。社長問:“賠了怎么辦?”張福海說:“賠了扣我獎金!”社長追問:“獎金也不夠呢?”他堅定地回答:“那就扣工資!”首印5萬冊的事情就這么定下來了。結果面世第一年,就創(chuàng)下了銷售20萬冊的奇跡。

《塵埃落定》參加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的評選時,阿來不認識任何評委,更不知道那次評選,終評委是以全票推選的!犊苹檬澜纭穭倓(chuàng)辦了一個子刊,他參加了南京書展,主要精力放在新雜志在訂貨會上首次亮相的推廣上,想趕緊拿個幾萬份的訂數(shù)。接到獲得茅獎的電話通知,他當時都沒反應過來,等忙完以后,一想,咦,得獎了。

如今,《塵埃落定》已悄然走過15年,并創(chuàng)下了100余萬冊的銷售紀錄和單本圖書海外版權量之最,并被認為是歷屆茅盾文學獎中最好的作品之一。當時評委會給出的評價是,“小說視角獨特,有豐厚的藏族文化意蘊。輕淡的一層魔幻色彩增強了藝術表現(xiàn)開合的力度”,語言“輕巧而富有魅力”、“充滿靈動的詩意”,“顯示了作者出色的藝術才華”。《塵埃落定》的出版,在當年甚至被視為一個事件。而當時很多評論家自發(fā)地寫評論文章,那時的阿來,一個評論家都不認識。在《塵埃落定》出版暢銷15年后,他依然深深地懷念多年前純粹而濃郁的文學氛圍。

\

“我經常說我不是一個作家,我上中學的時候都不曾知道作家這個詞,甚至也不知道文學。”阿來說,有一次他在放羊的路上偶然看到一張報紙,那上面關于京劇《沙家浜》的報道,是自己接觸到的“首部文學作品”。“它跟我在學校念的毛主席語錄很不一樣,文字可以有組合,放得好了,就很舒服。”阿來被方方正正的漢字所牽引,認為組合文字是高級智力游戲,而他,對文字、語言有游戲心理。

阿來30歲之前已出版兩部作品,這在當時已算功成名就。然而他對自己并不滿意,隨后就停頓了下來,進行地方史研究。一停就是4年,直到突然一天有了在286電腦上寫作的沖動,于是沒有任何計劃地寫了起來。“我中間還停頓了兩個月,是為了看世界杯足球賽,直到意大利隊的巴喬罰點球罰飛的那天,才又開了工。”而這部偶然之作正是后來的《塵埃落定》。

對于這部作品的得獎,他卻認為,得獎不能解決自己怎么才能把小說寫得更好的問題。有一年,他去參加另一個文學獎的頒獎。記者采訪另一位作家,說著說著扯到諾獎了。那位作家說:這就是我寫作的動力。回過頭來記者又來問阿來,阿來說:“我也得了小獎,很高興。自己主動想得獎的作家是可恥的,文學史長還是文學獎長?文學獎是和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一起來的,李白為什么寫,寫《詩經》的人為什么寫,寫漢代樂府詩的人為什么寫?”他說,自己是文學“原教旨主義”,一直在堅持文學根本。

阿來有自己的擰,但是也明白什么時候不該“擰”。他不會跟自己的內心擰,也不會和命運擰。“我有點聽天由命——聽起來會讓人感覺有點消極,但是人的命運有一個大的定數(shù),再擰也別跟那個較勁。人都是有命運感的,有自然神性的東西支配它。”他說,《空山》里有宗教感、有宿命感,生命里有光和神性的東西。但是很多人沒有,所以不斷地去滿足自己的物質要求。當然,他也坦率地承認,自己還是有點“享樂主義”,“我不用非法犧牲文學的方式謀取財富,但是賺到一點的時候,還是愿意享受生活。”

來源:中華讀書報

編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