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边草免费观看西瓜动漫 ,超级yin荡的高中女h文校园 ,绿色椅子在线观看,最近韩国日本免费观看MV

微信
關(guān)注官方微信
手機版
華夏小康網(wǎng)  >  文化 > 正文

民國“第一詐捐門”差點把蔣介石耍了,背后主謀很可能是他

\

民國時期的南京城(圖/網(wǎng)絡(luò))

一個來歷不明的鄉(xiāng)巴佬,赤手空拳而來,怎么能夠騙得南京袞袞諸公向之頂禮膜拜,如奉神明?他們受了三千萬元的誘惑而喪失了一切應(yīng)有的理智,遂使一個瘋子騙了許多瘋子。

冰川思享號特約撰稿 | 哲之

1932年10月,在當時的首都南京,爆出一則頗具“黑色幽默”的新聞。這就是被稱作“民國第一鬧劇”的梁作友詐捐事件。

當時有一個名叫梁作友的山東人聲稱要給國家捐款三千萬。他從鄉(xiāng)下老家到縣城、再到省城濟南、又到南京,和各個層級的政府官員“談笑風生”,其中包括韓復(fù)榘、陳果夫、宋子文、張靜江、陳公博等一干“有頭有臉”的人物。最后,他更是在武漢直接面見了蔣介石本人。然而,誰也沒想到:這個一次就要捐出三千萬的神秘富豪身上竟然連三塊錢都沒有,是個騙子。

\

網(wǎng)傳“詐捐門事件”的主角——梁作友(圖/網(wǎng)絡(luò))

“民國第一鬧劇”基本事實清楚,但至今仍有重重謎團沒有解開。梁作友,這個身體殘疾、長相猥瑣的山東老農(nóng),是如何一路“過關(guān)斬將”,接連騙翻諸多見識、學識都遠在他之上的大人物,最終差點騙倒蔣介石的?換句話說,為什么這么多在官場上摸爬滾打的人精都會相信他真的有三千萬,進而好吃好住地招待他,并安排他去見蔣介石?反觀梁作友本人,在此事件中并沒有“詐騙”錢財,只能算是“詐捐”,他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這么干,圖的又是什么呢?

筆者近日在一位民國報人的回憶錄中讀到此事后,頗感興趣,并進行了一番探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其實梁作友只是個站在臺前的“演員”,“詐捐”事件的始作俑者其實另有其人……

長相猥瑣的老農(nóng)為何能騙倒眾多高官大員?

鳳凰衛(wèi)視著名評論員曹景行的父親曹聚仁年輕時做過記者,他曾說:“民國鬧劇可謂多矣,若論第一鬧劇,當屬梁氏詐捐。”

筆者近日在閱讀民國時期著名記者陶菊隱晚年所著的回憶錄《記者生活三十年》時,看到了這個“梁氏詐捐”的故事。但在書中,卻沒有找到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那一系列問題的答案。

\

《記者生活30年》(圖/網(wǎng)絡(luò))

按照陶菊隱的說法,梁作友除了接受政府安排的食宿以外、只是向賓館前臺借過幾十元錢(有說幾百元),根本沒有提出過什么其他要求。——梁作友“詐捐”,到底圖的是什么?陶菊隱也弄不明白。

陶菊隱又說:“一個來歷不明的鄉(xiāng)巴佬,赤手空拳而來,怎么能夠騙得南京袞袞諸公向之頂禮膜拜,如奉神明?這也許可以用“利令智昏”四個字來回答,當時國民黨當權(quán)派都是些“拜金狂者”,他們受了三千萬元的誘惑而喪失了一切應(yīng)有的理智,遂使一個瘋子騙了許多瘋子……”——用“利令智昏”四個字來解釋這場“鬧劇”,未免太過簡單,且?guī)в泻軓姷恼紊剩y有說服力。

毋庸置疑,梁作友是個騙子。提到騙子這個詞,我們一般都會首先聯(lián)想到漂亮的臉蛋、光鮮的衣著。可是梁作友身高不到1.5米,而且還是個“羅鍋”(駝背),腿部也有殘疾,走路都不利索。初到南京時,他“穿布短褂,青布褲,白布襪,青布鞋”——這形象怎么看也不像是千萬富翁。

梁作友雖然只讀過小學,但口才不錯,對自己的巨額財產(chǎn)來源,他自然也有一番說法。如說,祖上坐過大官,傳下“原始積累”,爺爺這輩闖關(guān)東、在俄羅斯做生意發(fā)了財,財產(chǎn)傳到他手上時又因他個人善于經(jīng)營,錢滾錢、利生利,就有了六七千萬,所以打算捐一半給國家”。

但是,如果說南京方面的高官因“山高皇帝遠”,而不了解梁作友的真實家庭情況的話。那么,眼皮子底下有這樣一個大富豪,家鄉(xiāng)的“父母官”還能不知道?這些山東縣里、省里的官員為何也會相信梁作友真的有錢,還把他送到南京去呢?

一個巧合:關(guān)于張宗昌遺失財寶的傳說

在一些關(guān)于“梁氏詐捐”的文章中都曾提到過一個大同小異的背景資料——1929年,臭名昭著的軍閥張宗昌第三次入魯與軍閥劉珍年混戰(zhàn)一場,由龍口經(jīng)海路敗逃,沿途丟下不少輜重、財物。據(jù)說有一張存在日本銀行的軍費支票這時丟失。

梁作友就是山東龍口人。當他要捐款的風聲傳出來后,當時就有人猜測,一定是他撿到了這張支票。當然,梁作友本人始終都沒有說過自己撿到了張宗昌的支票。不過,他越是不說、越是沉默,外人就越加相信就是他撿到了。

張宗昌,人稱“狗肉將軍”,自稱有“三多”——兵多、錢多、女人多。單說這“錢多”:當時的軍閥普遍橫征暴斂,不過多數(shù)人還不至于魚肉自己家鄉(xiāng)的百姓。而張宗昌則不然,他是山東人,在山東斂財卻達到六親不認的程度。所以,他在敗軍之際丟失巨款的說法,有很多人都相信。這其中,也包括在南京的大員們。

\

張宗昌(圖/網(wǎng)絡(luò))

這筆傳說中的“張宗昌遺失巨款”是當時人們對梁作友捐款來源的唯一合理解釋。一來,“三多將軍”錢多,和“三千萬”的捐款數(shù)額可以匹配上;二來,如果支票真的是被梁作友撿到的話,顯然他是不能以個人名義從日本銀行里把錢取出來的——只能捐給國家,由政府出面去取錢。讓黨國吃肉,他才能喝湯。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似乎可以印證:張忠昌的“巨款”是梁作友行騙成功的重要原因。

有網(wǎng)文說,近年有學者找到了梁作友的侄子、86歲的梁文盛老人。據(jù)梁文盛說,梁作友在龍口的客棧里做過帳房先生,正趕上張宗昌兵敗,從龍口坐船逃跑,而張宗昌的馬弁不知道為什么掉隊了,來到梁作友所在的客棧躲避追兵,臨走的時候留下一個包裹讓梁作有保管,里面留下了一些紙幣和外國銀行的存折,總金額大約是3000萬元。梁作友想捐獻給國家的就是這錢,曾經(jīng)當著面把這些錢拿給蔣介石看,蔣介石發(fā)現(xiàn)這些錢是張宗昌發(fā)行的貨幣,早已經(jīng)不能使用。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這場鬧劇的另一方——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剛好急等著錢用。

“梁氏詐捐”發(fā)生在1932年10月前后,當時中國剛剛經(jīng)歷過“九一八”與“一二八”,南京國民政府一面要應(yīng)對日本人的侵略,一面又要錯誤地繼續(xù)武力圍剿紅軍。梁作友見到蔣介石時,蔣正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的身份在漢口主持“剿匪”。眾所周知,打仗就是“燒錢”。南京國民政府內(nèi)外兩面作戰(zhàn),開支龐大,財政入不敷出。這時候,恰巧來了個自己送上門的“梁財神”,能不相信嗎?

梁作友如何當面“忽悠”蔣介石?

梁作友最終確實是被蔣介石接見了的,時間就在1932年的10月18日。但他見了蔣介石之后,兩人究竟談了什么,則顯得撲朔迷離。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說:梁說這三千萬元的捐款并不是他個人掏腰包的,而是他有一個辦法可以籌到三千萬捐款。這個辦法就是,政府下一道命令,全國四億人,每人準備一個儲蓄罐,每人每年只往罐里存一角錢作為愛國捐款,這樣只需要一年不到的時間,國家就有三千多萬捐款到手。這難道不是簡單易行的籌款妙計嗎?!

另種說法是:梁面見蔣介石后慷慨陳詞,首先發(fā)表自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抗日救國大論,接著又說全國有權(quán)有勢的人應(yīng)該帶頭捐款,他把一直帶在身邊的神秘箱子打開,從里面拿出一本本子遞給蔣,只見上面密密麻麻列著各地富商、高官的名單和應(yīng)捐款數(shù),壓軸的最后一個人就是蔣本人,其名下應(yīng)捐款的數(shù)額就是三千萬!梁作友的意思是,三千萬的捐款是由蔣介石出錢,他來“頂名”,因為如果蔣以自己的身份捐錢,老百姓難免會想這么多錢是從哪里來的,他為委座“頂”這個名,是為領(lǐng)袖分憂解難。

眾所周知,蔣公極好面子,為此殺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在此“詐捐”事件之后的一兩年里,他就接連“做掉”了楊信佛和史量才兩位社會知名人士。“做掉”梁作友這個“小角色”、“小把戲”,不夸張地說,簡直像踩死一只螞蟻一樣簡單。畢竟梁作友撒下彌天大謊在先,在法律上也說得過去。

不過最終,蔣介石同樣是出于“面子”的考慮,沒有懲辦梁作友,而是叫人給了他20塊錢路費打發(fā)他回家,并對外發(fā)布消息稱“姑念鄉(xiāng)愚,不予深究,著即驅(qū)逐出境”。因此,梁作友沒死純屬僥幸。

是激蔣抗日的“義士”還是腦子不好使的“笨蛋”?

那么問題來了,梁作友為什么非要去忽悠蔣介石本人呢?他再“土”、再“瘋”也不會不知道“忽悠”全國最高領(lǐng)袖會有生命危險吧!

有人說,梁作友是一位愛國的“義士”,他的目的是“激”蔣積極抗日。據(jù)說,事件發(fā)生后不久,素有反蔣熱情的陶行知聽說此事就為梁擊節(jié)叫好,還寫了一篇傳記,翔實記述了梁作友的生平,打算交商務(wù)印書館刊印發(fā)行,只不過后來文稿被查禁了。

筆者以為:這種說法并不可信,很可能是出于某種宣傳需要而“拔高”了梁作友。一來,梁作友雖有一定口才,但文化、見識水平都不高,并不是有什么政治熱情的人也沒有參加過什么政治組織。終其一生,除了這件“詐捐”事件,并無其他類似舉動;

二來,當年梁作友到南京詐捐并不是“悄悄地進村”,他是自縣城而省城,由山東省政府派人護送進京的。在山東時,就有《申報》、《新聞報》等各路記者跟著采訪報道。到南京后,更是每天都有記者在他下榻的中央飯店圍追堵截。但從陶菊隱等記者的報道和文章中并沒有看出梁作友身上的“義士”色彩,媒體對他的觀察普遍是“財神”或“奇人”。

\

申報(圖/網(wǎng)絡(luò))

那么,梁作友會不會真實只是一個“鄉(xiāng)愚”,得了張宗昌的支票或者不知已作廢的巨款,“很傻很天真”地去南京捐款呢?筆者以為,也不是。他的言談舉止像是個笨蛋嗎?至于張宗昌發(fā)行的鈔票是否作廢,更是個偽問題。因為“得錢”和“捐款”之間已間隔了兩三年。

在當時,即有媒體提出疑問:如說梁作友的捐款用于抗日,山東各地都有為東北抗日義勇軍募捐處;用于賑災(zāi),他的老家縣城就有賑災(zāi)機關(guān);用于實業(yè)建設(shè),交縣里就可以了,為什么非得舍近求遠,千里迢迢奔赴南京?

梁作友只是個“演員”,鬧劇的導(dǎo)演是韓復(fù)榘

陶菊隱在《記者生活三十年》一書中說:南京財政部長徐堪事后告訴其友人,這是韓復(fù)榘對蔣介石實施的一種報復(fù)手段。韓一面扣留地方應(yīng)上繳中央的國稅,一面又向中央催索軍餉。財政部憤然回復(fù)韓說:我們這里沒有點石成金的財神爺,無法滿足你的要求。于是韓復(fù)榘就“扎了一個毛人”冒充財神爺,送到中央去,使南京政府大丟其臉。

不過,陶菊隱雖然在書中提到了這個說法,卻并不認同這種說法。他說,這是政府的“遮羞之論”。

筆者不認同陶菊隱的看法,反而覺得徐堪的話恰恰道出了實情。

筆者注意到:最先將“梁作友要捐三千萬”一事上報中央的,正是韓復(fù)榘。而且,在梁作友“騙子”的身份被公之于眾之后,韓復(fù)榘還接見過他。這一點陶菊隱在文章中也提到了:1933年4月3日,韓在濟南省政府又接見了梁作友,梁又炮制一個“十年節(jié)約救國計劃”,具體辦法是全國每人每月儲銅元一枚,隔兩年交款匯總;另設(shè)一個“救國銀行”可利用此款發(fā)行救國公債20萬元。韓對此表示贊賞,并設(shè)宴合影。

\

蔣介石與韓復(fù)榘(圖/網(wǎng)絡(luò))

稍有政治常識的人都能看出來:韓復(fù)榘對梁作友的態(tài)度十分反常。官場上的人,面對梁作友這種有“前科劣跡”的人往往是避之唯恐不及,韓為何要一再接見他,還為之“設(shè)宴”、與其“合影”呢?

筆者認為韓復(fù)榘這么做是故意的,其目的就是繼續(xù)“惡心”蔣介石。

歷史資料顯示:韓復(fù)榘本是馮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1929年,中原大戰(zhàn)前夕,蔣介石以山東省主席和每月60萬元軍費為“誘餌”招他,韓遂脫馮投蔣。其后,韓復(fù)榘對當時占領(lǐng)山東的閻錫山進行“閃電戰(zhàn)”,將晉軍趕出山東,自己則當了“山東王”。

但之后,蔣介石并沒有如約給他每月60萬元的軍費。面對賴賬的蔣介石,韓復(fù)榘借口地方財政困難,拒絕執(zhí)行南京政府收回地方銀行紙幣的通令,并兩次截留中央稅款。蔣介石拿他也沒有辦法。不過之后韓復(fù)榘還是不依不饒,幾次跑到南京去找蔣介石要錢,蔣卻避而不見。之后韓就和蔣徹底撕破了臉皮,全省稅收不交中央一分。山東從此實際處于脫離中央的“半獨立”狀態(tài)。

“我們這里沒有點石成金的財神爺”——想必正是這句暗含譏諷的話激怒了韓復(fù)榘,于是他就派了梁作友這個假財神去南京,“幫助”中央“點石成金”,并且還一“點”再“點”?v觀韓的一生,這倒也十分符合他為人處世的風格。

1942年,上海的國民新聞圖書印刷公司出版了一部本書,叫《藍衣社內(nèi)幕》。此書的第13章節(jié)即是《韓復(fù)榘游戲政府中的角色梁作友》。藍衣社,全名中華復(fù)興社,1932年成立,它是“軍統(tǒng)”的前身。“梁氏詐捐”事件發(fā)生后,雖然表面上看風平浪靜,但蔣介石豈是傻瓜?藍衣社應(yīng)該對此進行過暗中調(diào)查,并得出了“韓復(fù)榘借梁作友游戲政府”的結(jié)論。

\

《藍衣社內(nèi)幕》(圖/網(wǎng)絡(luò))

“演員”梁作友據(jù)說活了45歲,因病而死;而“導(dǎo)演”韓復(fù)榘則沒這么走運了。1938年1月,蔣介石派人將其誘捕,亂槍打死,據(jù)說死狀非常之慘。

編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