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边草免费观看西瓜动漫 ,超级yin荡的高中女h文校园 ,绿色椅子在线观看,最近韩国日本免费观看MV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手機版
華夏小康網  >  文化 > 正文

阿來、麥家最近先后加入駐校作家行列 駐校作家做些什么?

著名作家、浙江省作協(xié)主席麥家于上周受聘浙江大學講座教授并成為該校首位駐校作家,另一位著名作家阿來也于上月下旬受聘成為北京師范大學的第11位駐校作家。何為駐校作家?駐校作家存在的意義何在?隨著越來越多的著名作家走進高校、掛上“駐校作家”頭銜,這些問題近日也引起廣大文學愛好者的關注和熱議。

據了解,駐校作家制度一般是指把作家邀請到校園進行相關寫作課程講座。這在很多歐美國家都很常見,且已經實施多年,如張愛玲就曾于1967年獲邀擔任美國紐約雷德克里芙學校的駐校作家。中國也早在十余年前便開始了駐校作家制度的探索,著名作家王蒙2002年受聘出任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顧問、文學院院長時就向校方提出要聘請駐校作家,讓他們在海大進行創(chuàng)作及開展教學交流工作。王蒙的建議得到了校方的認同與支持。在王蒙的引薦下,畢淑敏、余華、遲子建、張煒等作家先后受聘于海大成為駐校作家,海大也由此成為最早一批嘗試駐校作家制度的國內高校。此后,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名校都陸續(xù)引進駐校作家制度,使之在中國高校內漸漸蔚然成風。

駐校作家,做些什么?

閻連科劉震云帶研究生

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目前國內的駐校作家制度基本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高校直接把作家聘為正式教師,作家的人事編制也轉到學校,他們要像其他教師一樣開設常規(guī)課程,或者進一步招收研究生等;另一種是聘請作家為兼職教授或兼職指導教師,不定期進校講課及開展與學生的文學交流活動。前者,像今年3月,作家畢飛宇就調入南京大學,被聘請為教授,并在南京大學成立工作室;后者則為更多作家所選擇,比如莫言之于北師大,劉震云之于人大,麥家之于浙江大學等。

閻連科、劉震云等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聘請的駐校作家。院長孫郁介紹說:“我們對閻連科、劉震云沒有規(guī)定動作,也沒有什么具體要求,主要是因他們的存在而使學生感受到創(chuàng)造性寫作的價值。他們會有一些講座,和學生有一些互動。近來他們招收了創(chuàng)造性寫作專業(yè)的研究生,像閻連科老師等還兼一點課程。他們還帶領學生參加各類實踐活動,比如到國外名校訪學,和域外翻譯家、作家對話等。人大的課程設計不同,分兩個部分,一是請專業(yè)作家授課,集中討論一些寫作的問題;另一部分是講授文史哲課程,帶有學術的因素。文學院駐校作家的存在也使學科結構出現(xiàn)了變化,讓更多學生有機會親近國內外一流的作家。”

2012年出任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當代寫作研究中心主任后,湖北省作協(xié)主席方方一直致力于推動駐校作家及相關項目的開展。在近日由《江南》雜志“非常觀察”欄目組織的專題論壇上,方方介紹,受邀作家在該校一般至少需駐校兩周。這兩周內需要完成給本科生講一次課、在學校人文基地作一次演講、參與一次作家自己的作品朗讀會及無主題對話等“必選動作”。方方開玩笑說,一開始作家們對這樣繁重的任務總是“叫苦連天”,但后來卻都樂在其中,很多作家都表示愿意來華中科技大學駐校,因為“但凡來這里的作家都會收獲一份感動。他面對的是讀了他很多作品的人,他出現(xiàn)的地方都擠滿了學生或是讀者。沒有什么比這個更讓作家心動的了”。

作家駐校,效果如何?

能讓作家變年輕 能讓學生喜歡上寫作

作為文學界與大學教育溝通互補、培養(yǎng)專門寫作人才的一種機制和模式,駐校作家制度經過國外很多大學長期實行后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比如當下活躍于美國文壇的作家和文學評論家等,很多都是出自于這種以駐校作家制度為基礎創(chuàng)辦的大學寫作研究生班。中國高校教育界和眾多作家本身對此也一直持肯定的態(tài)度,像嚴歌苓2014年受聘為北京師范大學駐校作家時就曾講過:校園是文學知識和文學流行最快傳播的地方,能夠為作家和學生都提供很好的文學滋養(yǎng)。

2015年成為北京師范大學駐校作家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高度評價駐校作家制度:“作家從封閉的書齋走出來,進入學校,設帳授徒,直接和年輕人打交道,會使自己年輕起來。在社會生活中,大學生總是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端,與他們交往,肯定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一個作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保持銳氣,必須不斷地從外界汲取新鮮的東西。作家進入校園,對作家的寫作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2013年成立以來,已先后邀請了賈平凹、莫言、蘇童、余華、阿來等11位作家成為駐校作家。中心執(zhí)行主任張清華介紹,北師大成立寫作中心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高端交流的平臺,借助莫言的感召力,邀請到了不少世界優(yōu)秀的作家和中國作家進行創(chuàng)作方面的交流。與此同時,他還透露,駐校作家迄今培養(yǎng)了很多作家,當代作家中從北師大走出去的可謂占據了半壁江山……駐校作家進駐北師大后,要開展一些演講、講課以及對話,“自名作家進駐校園,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北師大的學生們創(chuàng)作熱情比過去高得多,每天下課都有同學塞給我新寫的作品請教。”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也介紹:人大文學院引進的作家張悅然、梁鴻等都很有人氣,她們的課很受歡迎,許多學生因之而喜歡上了寫作。

作家駐校,哪些需改進?

既不能長期做義工 也不能當作貼金工程

在《江南》雜志“非常觀察”欄目組織的本期專題論壇上,方方就坦言,持續(xù)組織駐校作家的講學活動,也有一些阻礙。不少項目,如果想要做得長久,僅靠老師和作協(xié)員工們的理想和情懷這一類空洞口號支撐,是不可能的。而讓大家長期做義工,她作為中心領導,僅從心理上就承受不下去,“所以,今年秋季的作家講學中止一期。一則讓大家休息一下;二來也是等待明年政策是否能稍好一點。當然,如果現(xiàn)狀仍然像現(xiàn)在這樣,或許就永遠停下去了。”

旅加作家張翎則認為,用“成本回收”這樣的短視思維模式,是很難衡量駐校作家?guī)Ыo高校的具體收益的。一個作家在版權頁上寫下的“本作品是在××大學駐校期間完成”的字眼,從長遠來說,帶給這所高校的,也許是更為深遠的回報。據她了解,國外一些高校的駐校作家制度僅僅是為一些他們認為有才華、而經濟上需要幫助的作家提供一個安定的生活環(huán)境,幫助他們完成手頭的創(chuàng)作計劃而創(chuàng)立的。張愛玲和她的第二位丈夫賴雅,就得到過這樣的資助。如今,與張愛玲生平密不可分的那幾家美國高校的名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執(zhí)行主任張清華強調,關鍵是學校要有完備的機制和配套的條件,為駐校作家提供好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和與學生互動的條件。“駐校作家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走形式,更不是讓駐校作家為高校臉上貼金,而是使寫作技能的培養(yǎng)成為一種習慣和機制,以此推動教育本身的變革。”

編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