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良知”二字雖然簡單,但卻囊括了陽明心學的精華,實踐起來非一朝一夕之事。如果實踐到位,則大可徹天徹地,近可徹一身,如果我們還為蠅營狗茍之事煩惱,說明我們在致良知的路上還有很多功夫要下。那在工作生活中,我們該如何下功夫呢?
筆者曾經(jīng)聽致良知四合院學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地方官常聽王陽明講學,卻常�?鄲烙诓荒艹槌鰰r間專心修行。但王陽明告訴這位官員,這種想法很荒謬,“工作即修行!”這是王陽明給這位官員的回答。那么如何能做到邊工作邊修行呢?對此,王陽明有一段精彩的論述:
“心學不是懸空的,只有把它和實踐相結(jié)合,才是它最好的歸宿。我常說去事上磨練就是因此。你要斷案,就從斷案這件事上學習心學。例如,當你判案時,要有一顆無善無惡的心,不能因為對方的無禮而惱怒;不能因為對方言語婉轉(zhuǎn)而高興;不能因為厭惡對方的請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為同情對方的哀求而屈意寬容他;不能因為自己的事務煩冗而隨意草率結(jié)案;如果拋開事物去修行,反而處處落空,得不到心學的真諦。”
聽了這里,我若有所悟,雖然講的古人做官的道理,但對我們現(xiàn)代人同樣很有啟發(fā)意義。
今天的人們?yōu)榱松嫿K日奔波,早已忘了人生修行這門課。
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不過為了糊口、討碗飯吃,俗氣的很,但不得不為;而修行顯得“高大上”,遠離塵俗,普通人即使想為卻不能也。
在普通人看來,修行就應該離群索居,最好是去深山老林,靜坐、冥想,采日月之精華、吸天地之靈氣,方能成圣得道。
但這種修行方式在王陽明看來就是“著相”了,矯揉造作,為修行而修行。他認為,工作和修行是一體的,工作情境是標榜進取精神的儒家最好的修行之地,正如知行合一一樣,也正如事上磨練的心學基礎一樣,修行無體,以工作為體,以生活為體。離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變得毫無意義。
雖然我早知道這些道理,但卻從未真正做到過,我相信很多人與我有同樣的感受,知道卻做不到,我們總以為這是自身毅力的問題。但與致良知學員交流過程中,我才明白像我這種狀態(tài)并不是真正的“知”,因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必然要表現(xiàn)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這就是“知行合一”。我知道自己在修行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位致良知四合院學員還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同樣有一位官員,按照王陽明的教導進行一系列的修身之術,三個月后,他發(fā)現(xiàn),他不但了解了百姓的好惡,還得到了百姓的真心,百姓紛紛在背后說他是好父母官。
他感嘆說:“我今天才知道,原來修身不但可以養(yǎng)性,還能提高工作質(zhì)量。”比如,把百姓厭惡的事情祛除,我有就有了懲惡的快感;讓百姓得到了很多好處,我也就有了能遏制欲望的能力;順應了百姓的心聲,我也就舍棄了自己的私利;經(jīng)常告誡他們要遵守法律,我也就有了時常警惕自己的心;解救了他們的苦難,我心情很好,也就祛除了心病�?吹桨傩杖巳硕际ト肆�,我其實也就是圣人了。
后來,他又去見王陽明,問王陽明,工作和修行的關系。王陽明說:“修身和工作,其實是一回事。修身是為了工作質(zhì)量提高,提高工作質(zhì)量來自于修身。修身是體,工作是用,致良知就是其中訣竅。”
這也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的,工作中修行是幫助我們提升心性和培養(yǎng)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們?nèi)ビ眯墓ぷ?就是用工作來磨練我們的心,提升了我們的靈魂層次,光明了我們的良知。
據(jù)這位致良知四合院學員講,在修行過程中,要真正做到心無旁騖、一以貫之并非易事�?鬃诱f:“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時我們需要與同道者一起,相互交流、砥礪,才能更好前行,致良知四合院就是這樣一個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