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已經(jīng)伴隨著中國人走過了1300多年,至今仍然經(jīng)久不衰。它是漢語詩意的起點也是高峰,是中國人學習母語的初乳也是精華。
看不夠、引用不完的唐詩,魅力到底在哪里?
第一,唐詩是時代同期聲——一直在時代現(xiàn)場,以文字意象托住了大國盛世氣象,遭逢亂世之際也盡責描摹國難民苦;第二,唐詩是漢語力與美的巔峰,題材幾乎無所不包;第三,唐詩寫下的壯美文字江山,成了中國歷代直到今天的無形文化遺產(chǎn),成了每一個中國人和世界游客的文化尋寶圖。
電影《妖貓傳》打造的唐朝概念圖
作為時代同期聲的唐詩
寫詩對于唐代人來說就是一種日常生活,唐代人高興時寫詩,悲傷時也寫詩;相見寫詩,別離也寫詩;金榜題名時寫詩,降職貶官時也寫詩;直面壯麗河山要寫詩,獨處人生逆旅也寫詩。
唐詩中既有偉大的金句,也有通俗的大白話,從中可以讀出唐代人的關注點和處境——他們是怎么生活、怎么表情達意的。唐詩的重要價值除了文辭的優(yōu)美,還有對現(xiàn)實的反映。一部《全唐詩》,盡可以當作史料來看。
流傳至今的唐詩金句,幾乎就是最凝練的唐代風俗畫:初唐有王勃“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親切,盛唐有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中唐有白居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寫實,晚唐有李商隱“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的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