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高山流水遇知音·家鄉(xiāng)情”信豐縣2017年康夫專場音樂會在縣文化藝術中心成功舉辦。現(xiàn)場1000多名觀眾感受到了這臺融合贛南地區(qū)獨具魅力的音樂藝術與信豐文藝特色的音樂盛宴。近年來,該縣堅持“政府搭臺,文化唱戲,百姓受益”的宗旨,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極大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觀看了信豐縣畬族藝術團以民族團結進步為主題的文藝演出后,全村人高興極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意識也進一步增強。”安西鎮(zhèn)田垅村治保主任王文武說。2017年,該縣送戲下鄉(xiāng)178場,完成農村電影公益放映4000余場,組織鄉(xiāng)鎮(zhèn)自辦文體活動92場次。
公共文化發(fā)展的最終目的是為廣大群眾服務。該縣通過舉辦春節(jié)文藝晚會、橙鄉(xiāng)合唱節(jié)、最美橙鄉(xiāng)人才藝大賽等大型文藝活動,活躍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三館一站”做到全面實行免費開放,文化館、博物館每周開放時間超過42小時,博物館每年接待觀眾達10萬余人次。圖書館每周免費開放時間長達56小時,每年接待讀者達7萬余人次,圖書流通外借8.5萬余冊次,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每年免費接待讀者1.8萬人次。文化館每年開展各種群眾性文藝活動近20次,開展以合唱、二胡、攝影為重點的特色項目藝術培訓活動達303班次,培訓人數超過3萬人次。
同時,該縣不斷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特殊群體傾斜,在圖書館設立盲人閱讀區(qū),在信豐三中、信豐中專設立了二胡培訓基地,為留守兒童、農民工及其子女創(chuàng)建了學習文藝的平臺。
不斷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這里很多書很有趣,還有很多伙伴在一起看書。向管理員申請登記后,還可以將書帶回家閱讀。”在該縣嘉定鎮(zhèn)金龍村農家書屋看書的小學六年級學生賴金鳳說。該縣260多個農家書屋成為孩子們獲取知識的新天地。該縣不斷完善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為群眾搭建文化活動載體,讓群眾直接受益。
該縣出臺了《關于繁榮發(fā)展信豐文化事業(yè)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實施“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傳統(tǒng)文化整理挖掘、文藝人才培養(yǎng)、文化精品創(chuàng)作”四大工程。加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力度,完成了國保單位大圣寺塔本體維修和革命舊居舊址項目古陂中革軍委舊址、紅軍干部學校舊址等文物的修繕工作。目前,全縣建設村級、社區(qū)文化活動室293個,農家書屋263個,在全縣16個鄉(xiāng)鎮(zhèn)設立263個基層服務點,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家書屋建設覆蓋率達到100%,農村群眾不出村,城鎮(zhèn)群眾不出社區(qū),就可以根據各自喜好進入各式各樣的文化場館,享用豐盛的文化盛宴,也讓廣大百姓的整體文化素質得到了新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村風民風。
保護文化遺產 打造文藝精品
該縣積極組織開展非遺項目的挖掘、保護、申報和傳承工作,對嘉定鎮(zhèn)賴公廟會、萬隆謝冬節(jié)等項目進行了深入調查,啟動了對小河客家制鼓等項目的挖掘,建設了大堂花鼓傳習所、大阿子孫龍傳習所、瑞獅引龍傳習所、小河客家錫壺制作工藝傳習所等一批非遺傳習所,扶持了小河客家錫壺、小河制鼓、萬隆石雕等一批優(yōu)秀傳統(tǒng)手工藝項目的發(fā)展。一批小規(guī)模的手工藝制造生產的觀賞點已成形,并計劃將其植入正在建設中的贛南臍橙特色小鎮(zhèn),作為本地特色元素進行呈現(xiàn)。
同時,該縣著力打造文藝精品,繁榮文藝生產,創(chuàng)作了紅色題材現(xiàn)代采茶戲《玉帶橋》,使贛南采茶戲這一傳統(tǒng)的戲曲藝術樣式與長征精神相結合。創(chuàng)作了小品《婚禮新風尚》、情景歌舞《青春在警徽下閃光》、歌舞《美麗畬鄉(xiāng)等你來》等一批文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