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7日電 (徐婧)2019年以來,北京琉璃河遺址發(fā)掘西周早期墓葬5座、房址3座,出土銅器、漆器、陶器等各類文物100余件。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表示,以上成果有利于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燕國和揭示京津冀一體化的文化淵源,將對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起到強大的考古支撐作用。
這是記者7日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的。
201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北京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等8家單位,對琉璃河遺址的城址區(qū)和墓葬區(qū)開展了考古工作。
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考古共發(fā)掘西周早期墓葬5座、房址3座、疑似城外環(huán)壕1條,出土銅器、漆器、陶器、海貝、象牙器、絲織品標本等各類文物100余件。其中,曾出土堇鼎、伯矩鬲的西周墓葬的重啟工作尤為引人注目。
1974年,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遺址出土青銅器堇鼎和伯矩鬲。其中,堇鼎是北京地區(qū)截至目前出土的最大青銅器;伯矩鬲現藏于首都博物館,被稱為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以上發(fā)現讓琉璃河遺址走入人們視野,也讓北京作為燕國都城的面紗被揭開。
由于當年地下水位高,兩座墓葬沒有發(fā)掘完整。今年,為高質量建設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加強遺址展示水平,北京對M1901與M1903兩座西周早期墓葬進行了再次發(fā)掘。
在本次發(fā)掘中,M1901新出土的銅簋與40多年前出土的圉簋紋飾相同,研究者據銘文推斷,這兩件簋的蓋、身在下葬時應是混淆了。這一發(fā)現為西周的名、字制度研究增加了確鑿的證據。
M1903出土的多件漆器則彌補了20世紀現場文物保護技術有限的遺憾,對于墓葬隨葬器用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在城址區(qū)發(fā)掘的3處西周晚期房址,說明琉璃河遺址在西周晚期仍有密集的人類活動現象。
此次考古工作完成重點勘探面積約32萬平方米,抽樣勘探面積45萬平方米?脊耪{查和勘探的成果體現在《琉璃河遺址保護規(guī)劃(2020年-2035年)》中,遺址的保護區(qū)域范圍為17.3平方公里,遠超過此前對遺址的認識。
單霽翔表示,琉璃河考古的成果有利于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燕國,有利于揭示京津冀一體化的文化淵源,有利于體現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價值,有利于呈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過程,有助于北京打造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金名片,并對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起到強大的考古支撐作用。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杰表示,琉璃河遺址是“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之一,也是國家文物局頒布的“十四五”時期的大遺址之一,在北京市考古遺址公園的點位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次考古工作為了解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分封制、葬制及葬俗、早期城址規(guī)劃等相關問題,提供了眾多有價值的學術信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