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7日電 中國作家協(xié)會近期發(fā)布的《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發(fā)展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網絡文學共向海外輸出作品1萬余部;網站訂閱和閱讀App用戶1億多,覆蓋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緬甸《金鳳凰報》10月25日就此話題刊發(fā)題為《中國“網文”何以走向世界?》的評論文章指,如今,中國網絡文學成為與好萊塢大片、韓國偶像劇、日本動漫并列的四大文化現(xiàn)象,這表明,網文傳達的內容和情感已跨越國界、種族等,成為一種能讓全球大眾共情的文學形式。
文章稱,20年前沒人能想到, BBS上僅百余學生自娛自樂的文學形式,會演變成了一個由249.8億元人民幣市場、4.6億用戶、超2130萬名作者、2905.9萬部作品組成的龐大產業(yè)。
文章分析,網絡文學成氣候,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接地氣”。網絡文學的作者本身亦是讀者,很多創(chuàng)作者是各行各業(yè)的文字、文學愛好者。他們跳脫了學院派的框框架架,天馬行空以手寫心,不需要賦予作品深刻意義、高大主題,反而將自己在各自行業(yè)中的見聞和經驗帶入文章,這樣的“現(xiàn)實主義”自帶芬芳,吸引人來。
二是網絡文學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進行了從嚴肅化到世俗化的加工與表達。《盤龍》《斗破蒼穹》《慶余年》等,從這些在海外大受歡迎的作品標題就可以看出,不論是武俠、修仙、玄幻還是宮斗、穿越,其根基都厚植于傳統(tǒng),而又不局限于傳統(tǒng)。
文章稱,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力,通過一個個懸念迭起的故事,為外國人構建了一個新的“東方國度”。這個國度或神秘或絢麗或清新,能迎合他們對中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又不讓他們覺得遙遠。作者們創(chuàng)作出了打破“次元壁”的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實題材的作品。
三是網絡文學表現(xiàn)出了人們“向往的生活”。網絡文學能火,歸根究底,離不開一個“爽”字——腦洞大開、充滿想象力的作品,讓人讀起來暢爽無比,停不下來。什么妖魔鬼怪、諸天神佛、權貴權威,在網絡大神筆下的主角光環(huán)面前都化成“浮云”。“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我命由我不由天”等勇往直前、蔑視陳規(guī)的態(tài)度,其實是隱藏在人性深處的心理需求,更對當代讀者尤其是西方讀者喜歡個人英雄主義、浪漫主義的胃口。
文章還分析,網絡文學興起的20年,正是世界變化莫測的20年。社會的變化直接反映在大眾的閱讀口味上,這種情況下,簡單直白、充滿逆襲色彩的文本更能迎合讀者。
四是網文在海外火了之后的一個附加效果是“增收”,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網絡寫作、傳播的便利性造富了許多人。高收入又吸引了更多人參與,加速了網文產業(yè)的壯大,形成相互促進的循環(huán)。
文章援引“起點國際”的數(shù)據(jù)稱,截至今年6月,僅起點國際就已培育近19萬名海外創(chuàng)作者,推出海外原創(chuàng)作品超28萬部。文章還舉例,一位來自菲律賓的年輕女性成為網絡作家后有更多時間照顧年幼的孩子,寫作獲得的收入也遠超于全職工作。
文章最后認為,中國網文如今被網民們稱為“屬于地球人的作品”,成為與好萊塢大片、韓國偶像劇、日本動漫并列的文化現(xiàn)象,這表明,網文傳達的內容和情感已經跨越國界、種族等,成為一種讓全球大眾都能共情的文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