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流量崇拜”才有中年演員好故事
■ 觀察家
突破“流量崇拜”,才能讓影視劇市場的中年人故事不再稀缺。
9月26日的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評委見面會上,評委之一、演員陳坤呼吁:“請給我們年紀大的男演員多點機會吧,請多寫些好的角色給我們這些演員去演戲吧。”由此引發(fā)網(wǎng)友的廣泛討論。
這不免讓人想起2019年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頒獎典禮上,海清呼吁給中年女演員多一些機會。
無論中年男演員還是中年女演員,他們共同面對的一大困境是,中年人的故事稀缺,優(yōu)秀中年角色更加稀缺。而其背后,則是影視劇市場一味“流量崇拜”的結(jié)果。
在流量經(jīng)濟與天價片酬時代,大多數(shù)中年演員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演“小鮮肉”“流量小花”的爸爸媽媽;要么“裝嫩”,不斷向“少男感”“少女感”靠攏。
在追捧流量“鼎盛時期”,影視主角和故事常常是以年輕頂流為核心,俗稱“小鮮肉”。有流量就意味著有點擊率、收視率和票房,就意味著能“來錢”。也因此,“流量+IP”盛極一時。流量是年輕的,與他們搭檔的主角自然也要求是年輕的。
在這種“年輕崇拜”、“流量崇拜”的背景下,留給中年人的故事自然相當有限。
這兩三年來,隨著天價片酬之風被遏制以及“流量+IP”紛紛撲街,“流量至上”的標準也被深刻檢討,而影視劇中的“叔圈的崛起”正成為重要的現(xiàn)象。 以近段時間的熱播劇為例,《掃黑風暴》里,孫紅雷、劉奕君閃閃發(fā)光;《喬家的故事》里,劉鈞、劉琳大獲好評;《長津湖》里吳京、胡軍、朱亞文、段奕宏等人共挑大梁……
這也從側(cè)面說明了:并非中年人的故事不受市場歡迎,而在于,市場上關(guān)于中年人的好故事太少了,大一點的制作都往春節(jié)檔、國慶檔這樣的檔期扎堆。這才是中年男女演員的共同困境:缺乏能夠呈現(xiàn)出中年人狀態(tài)、思維、心緒、生命體驗的好角色。
實際上,中年,看似是一個尷尬的年齡階段,但較之年輕人,其生命體驗也更為豐沛,注定有很多故事可講;一個復雜、多面、立體、有多維度解讀空間的中年人故事,也注定會更加打動人心。
尤其是,在粉圈種種劣跡,早已讓“流量”一詞帶有了貶義的情況下。有“流量”的地方,就有粉絲,有粉絲的地方,就有“控評”。這無疑干擾了一部影視劇真實的市場評價。更有甚者,某些“頂流”倚仗粉絲數(shù)量,直接干擾影視劇制作過程,鏡頭的多少、番位如何……被忽視的反而是作品本身。
今天的觀眾,審美水平與認知深度都在不斷提升,他們不會錯過真正的好故事,影視劇的“審美”也需要從“流量崇拜”的泥淖中盡快走出來。
□從易(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