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藝術家徐冰的同名個展“徐冰”在武漢合美術館開幕。這是徐冰在國內舉辦的第一次帶有回顧與專題的大型個展。
六十多件(組)多媒介作品占據了合美術館的整個空間,并以“夜場”的形式,較全面地呈現了徐冰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各個階段的主要代表作和相關的文獻資料,還包括一些帶有實驗過程的,鮮為人知的作品。其中有二個時間節(jié)點頗為湊巧,一是1987年徐冰的成名作《天書》創(chuàng)作于1987,而今年最新作品《蜻蜓之眼》完成于2017;二是2007年徐冰結束了在美國18年的旅居,2017年亦是整十年。徐冰說:“把這些作品放在一起看,它們像大大小小的鏡子從中看到自己。原來你是這樣一個人,這樣想事情,這樣工作,當然也露出捉襟見肘之處。原來藝術真的是誠實的,也是宿命的,絕非計劃所得。”
《徐冰·鳳凰》視頻截圖
雖然走出展廳就得走進一種被殘酷所憑附的現實之中,可居間于徐冰的作品氛圍,參觀者會從他每一個細節(jié)中發(fā)現對文化獨特的理解與藝術的轉化,然而又不會在每一個細節(jié)中找到簡單的挑釁和對抗。徐冰工作過程的深入思考,嚴密邏輯和堅韌、謹細的極限方式,既構成了他的作品形態(tài),也是他個人創(chuàng)造性價值的直觀體現。盡管每件作品都是獨立和片段的,但通過布展空間的設置,并結合徐冰語言、標識作為導視系統,使作品前后的內在關聯上,形成了一種饒有趣味的轉換感和互動體驗。
在展覽的結尾處,策展方以徐冰2007年回國后耗費兩年創(chuàng)作的大型裝置《鳳凰》的一段十七分鐘視頻采訪,以及作品模型給予展開。這件重達近20噸的作品材料取自中國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的廢棄物,包括建材、建筑工程設備、勞動工具、民工生活用品等眾多現成品,抑或可以說是今日中國社會文化、欲望、環(huán)境等復雜性問題的“表達物”。
《徐冰·鳳凰》視頻截圖
徐冰從中國現實中獲取靈感和能量,將兩只由廢棄的建筑材料組成的巨大的“鳳凰”,視覺上既兇悍又華麗,顯示出中國方式藝術創(chuàng)造的特殊魅力,見證了勞動、發(fā)展與財富積累的深層關系,并將中國城市化景觀沉淀為建筑垃圾的底色,烙印著時代的痕跡,對應和測度著現實的滄桑變化,折射了中國城市化過程本身赤裸裸的粗糙和艱辛,由此構成了作品視覺上樸素而直接的力量。
然而,世事變遷總是快于時序的更替,今日中國永遠不會是你昨天所想象的模樣,不用說未來尚在不確定性中搖晃,即便“此在”也處于不可把握的變故里,具有價值的生活方式越來越邊緣化。這種情形讓所有人蒙羞,并無時無刻地存在于我們的現實之中,無可逃遁。在過去,你可以為自己的不幸找到一個承擔者,現在則越來越多地要由你自己來承擔了。
《徐冰·鳳凰》視頻截圖
而社會現實與人的群體之間的關系,只是中國社會現實這個復雜方程式中的一個變數,就像徐冰早在2008年創(chuàng)作的這件具有的現實針對性和穿透力的“鳳凰”作品一般,即把社會現象轉化為純粹的視覺形式,并將這種形式感發(fā)輝到令人震撼的程度,凸顯出現實荒誕、殘酷的處境,寓意著中國在現代性進程中充滿矛盾沖突的歷史境遇,從而也形成了這件作品在當下特定時期的特殊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