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边草免费观看西瓜动漫 ,超级yin荡的高中女h文校园 ,绿色椅子在线观看,最近韩国日本免费观看MV

微信
關(guān)注官方微信
手機版
華夏小康網(wǎng)  >  文化 > 正文

張軍:戲曲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要主動向時代學習

12年前,他創(chuàng)辦了上海張軍昆曲藝術(shù)中心,每走一步,都浸潤著初心和激情;12年后,他再度轉(zhuǎn)型,為中國戲曲的明天打造“接班人”——張軍:越是古老的藝術(shù)越要活色生香 戲曲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要主動向時代學習

 

《太白醉寫》是昆壇泰斗俞振飛先生的代表作之一。40歲前,他說自己演不了,40歲后常演常改,愛不釋手。彼時,他對年輕的弟子蔡正仁說:“先練著,別著急演。”去年,蔡正仁先生又把這折戲原原本本地教給了張軍。時光飛逝如斯,“昆曲王子”也過了不惑之年,他說,要把這折經(jīng)典獻給中國昆曲“最重要的日子”。

2021年恰逢昆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整二十年,也是昆曲“傳”字輩大師入行100周年。身為傳承人的張軍攜手一眾藝術(shù)家舉辦了“傳”承·昆曲經(jīng)典折子戲?qū)觥?ldquo;傳”誦·當代昆曲《春江花月夜》以及“傳”揚·“笛聲何處”昆曲非遺20周年演唱會三臺四場演出。隨著今晚最后一場落幕,當時針跨過零點進入新的一天時,張軍出任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校長就正好滿兩個月了。

12年前,他創(chuàng)辦了上海張軍昆曲藝術(shù)中心,肩負藝術(shù)創(chuàng)新與傳承之責,每走一步,都浸潤著初心和激情。12年后,他再度轉(zhuǎn)型,為中國戲曲的明天打造“接班人”。站在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的時代面前,張軍說,他要傾盡一己之力“把美好藝術(shù)的舞臺呈現(xiàn)做到極致,把古老戲曲的職業(yè)傳承與創(chuàng)新做到極致,讓昆曲再活600年”。

回首百年,一些看似平凡的決定改變了昆曲的命運;站在今日,應該更有前瞻性去看未來的100年

文匯報:回到母校,一定有很多新的感受。兩個月來,“團長張軍”轉(zhuǎn)型“校長張軍”還適應嗎,做了哪些工作?

張軍: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時間緊迫”。現(xiàn)在戲校中本貫通,“十年磨一劍”,出一批人才。我想培養(yǎng)一批昆曲的第八代傳人,如果這些年輕人明后年進戲校,當他們本科畢業(yè)時,我可能已經(jīng)退休了。只爭朝夕吧,我們能做的事情并不算多。但如果這些有限的事情,可以讓中國戲曲無限地延續(xù)下去,生生不息,就值得拼盡全力。

這兩個月我過得太豐富了。白天和教研組談話,聽到了很多基層的想法和建議。又碰上三臺紀念演出,每天排練到半夜,但我盡可能早起多去看孩子們出早課。一個男孩壓腿痛得嚎啕大哭,我仿佛看見了小時候的自己。戲曲是鍛造的藝術(shù),外練手眼身法步,內(nèi)塑人格人品,絲毫沒有捷徑可走,15年的日日夜夜就是三個字——“基本功”。我和老師們講,永遠要相信自己就是那個孩子,了解他們的需求。

文匯報:年輕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去考影視表演,相比之下,想做戲曲傳承人的依然少數(shù),如何看待這個現(xiàn)象?

張軍:現(xiàn)在自己有機會培育下一代的時候,戲曲教育碰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和娛樂的沖擊。比如我們這一屆的中本貫通京劇班,招60個人,也就600多個人報名,F(xiàn)在戲校有22個班級543個學生,我很想知道,孩子們對這門藝術(shù)的期許是什么,所以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學生中間,聽取他們的意見和想法。

這份職業(yè)能不能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未來?我深深地覺得,在這樣一個大好時代,我們應該更有前瞻性去看昆曲未來的100年,我們有沒有身體力行,讓它能夠扎扎實實地走下去。

因為在過去100年的歷程中,正是一些看似平凡的決定改變了昆曲的命運,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改變了我的命運。昆曲“傳”字輩大師在1921年前后入行,不日便在“文化大碼頭”上海站穩(wěn)了腳跟。然而,隨著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這些藝術(shù)家顛沛流離,失散各地。中國共產(chǎn)黨在新中國成立后,把這一批中國昆曲史上承前啟后的代表性人物,重新聚集起來成立了華東戲曲研究院,后更名為上海戲曲學校。這一切都得益于黨對中國戲曲事業(yè)的搶救性扶持。我們這一代人也肩負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黨和國家給了我們非常多的機會,非常好的條件,更應該投身于大好的時代當中。

昆曲要在新時代的傳媒語境下充滿自信,主動“破圈”、“出圈”

文匯報:過去30多年里,您始終不遺余力地推廣昆曲藝術(shù),身上有一個很醒目的標簽就是“大膽”,做著昆曲新樣式的各種實驗。比如把《玉簪記》《長生殿》等搬進“黑匣子”、書房、小劇場,引入高科技聲場和多媒體音畫。比如將傳統(tǒng)昆腔與現(xiàn)代編曲“混搭”出前衛(wèi)、時尚的“水磨新調(diào)”,面對“離經(jīng)叛道”的質(zhì)疑,您想過改變嗎?

張軍:我和好友彭程先后花了十年時間,把“水磨新調(diào)”從一顆創(chuàng)意的種子,變成了成熟的跨界產(chǎn)品,最終走向萬人演唱會的大舞臺。但“水磨新調(diào)”能夠受到追捧,不是單靠我們的毅力就能做到的,是年輕人愿意駐足。

中國戲曲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它是活化石,但不是只活在博物館里的老古董,值得以各種形式被發(fā)現(xiàn)。越是古老的藝術(shù),越要活色生香。昆曲風風雨雨600年,獨特性一直沒有丟失。我理解的“當代昆曲”并非摒棄傳統(tǒng),而是在堅守昆曲文學性、曲牌體、寫意三大核心基礎(chǔ)上,探索和嘗試符合時代特征,有著當下美學思考的視聽呈現(xiàn)。

文匯報:《太白醉寫》是傳統(tǒng)戲的復刻,《春江花月夜》是新編昆曲,“水磨新調(diào)”是古典與當代的混搭,這三臺紀念演出仿佛是對昆曲“過去、當下和未來”的個性注腳。

張軍:演《太白醉寫》是想完成自己的一個心愿,我今年47歲了。蔡正仁老師演這出戲時也是40多歲。這出戲不難,它就是一個“范兒”,我們大官生的范兒,李白詩書才華的范兒。俞振飛老師說有“三不能演”:年輕演員心粗氣浮不能演,肌體松弛、僵硬、氣橫的不能演,對詩人缺乏理解的不能演。我看俞老80多歲時的演出錄像,那真的是已臻化境,不使勁卻又全在其中。我離那個境界還差得遠。

本報記者 童薇菁

編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