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盜墓的錢镠是誰:奠基“人間天堂”,寫下“陌上花開”
近日,網(wǎng)傳“位于杭州市臨安區(qū)市中心的錢镠墓于2020年被盜”一事引起社會輿論關注。5月12日下午5時,杭州市舉行關于錢镠墓盜掘案件情況通報會。
會上通報,嫌疑人于2019年5月以來從錢镠墓盜掘文物,并嘗試售賣。目前抓獲涉案違法犯罪嫌疑人39名,追回涉案文物共223件,其中實施盜掘錢镠墓的犯罪嫌疑人2名,經(jīng)梳理核對犯罪嫌疑人作案時拍攝的文物照片,結合供述、辨認等情況,確認該墓被盜文物175件已全部追回。
案件調(diào)查中,專家組在錢镠墓中發(fā)現(xiàn)盜洞一個,直達墓室。根據(jù)工作組評估鑒定,錢镠墓本體結構損失較小,穩(wěn)定性好。2020年12月,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在省市部門專家的指導下,完成了對錢镠墓本體的科學修復。
這位墓主吳越國國王錢镠是誰呢?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今日臨安》報2013年5月曾刊文《錢镠與吳越國》詳細介紹了錢镠本人與他建立的吳越國。文章當時介紹:在波光粼粼的杭州西湖邊上,矗立著一排軒昂的牌坊群,繞過這組牌坊,是一座氣勢雄偉的建筑,紅色的粉墻圍起的山門上,“錢王祠”三個大字朗然醒目。祠內(nèi)供奉著五代時期的吳越國王錢镠和他的四個子孫,即五位吳越國王的塑像。
文章還提到:而在離杭州數(shù)十公里之外的臨安市(現(xiàn)為臨安區(qū))中心太廟山,至今還保留著完好無損的吳越國王錢镠的陵地,這是江南地區(qū)唯一保存完好的王陵。陵墓背靠太廟山,左右排列青龍白虎兩像,陵區(qū)內(nèi)除了牌坊、祠堂外,還有州池、凌煙閣、安國樓等景點,松柏蒼翠,芳草萋迷。
錢镠對于西湖的治理很有功績。早在公元781年至784年,杭州刺史李泌鑿井六口,引入西湖水供城中百姓生產(chǎn)生活之用;40年后白居易到杭,西湖出現(xiàn)數(shù)十頃葑田(即湖面覆蓋入侵式水生植物);或因“征賦尤重,疲人未康”(《全唐文·白居易·盧元輔杭州刺史制》)之故,政府忙于收稅而怠于建設,到錢镠接手杭州,西湖湖面縮小,嚴重影響居民用水和農(nóng)田灌溉。
公元912年,后梁皇帝賜錢镠“尚父”銜,意指令人尊敬的父輩,這是一種級別很高的政治榮譽。有人就向聲威日隆的錢王進言:“王若改舊為新,有國止及百年;如填西湖,以建府治,垂祚當十倍于此”(《西湖游覽志余·卷一·帝王都會》)。然錢镠卻不為所動,理由是:“百姓藉湖水以生,無水即無民。爾無妄言,吾不為也!”(《錢氏家乘·卷五·年表》)。
正像錢镠自己所說的,不僅不填埋西湖,反而組建一支專門隊伍(“撩湖兵”)疏浚西湖。由是西湖在吳越錢氏治下,始終保持活水涌動的上佳狀態(tài)。在吳越國最后一任國君錢弘俶當政時,還“大閱艛艫于西湖”(《吳越備史·卷四·大元帥吳越國王》),說明西湖湖水的充盈和現(xiàn)在已無多大分別。
臨安錢镠研究會副秘書長陶福賢則在文章中稱錢镠為“人間天堂”的奠基人。
陶福賢寫道:蘇州、杭州均為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人間天堂”,而今日蘇杭地區(qū)的繁榮都與錢镠在歷史上所建樹的功績是分不開的。錢镠自統(tǒng)一“兩浙”、正式建立吳越國后,親自帶領軍民5次擴建杭城。他花大力疏浚西湖,后人有“留得西湖翠浪翻”的詩句贊揚他。
后梁開平四年(910),錢镠增調(diào)軍民數(shù)十萬沿錢塘江北岸,開展水利大決戰(zhàn),并采用立滉柱、打竹籠的科學方法降服洶涌的潮魔,筑起了一道從六和塔到艮山門的捍海石塘,徹底根治了杭州城的潮浸之患,還留下了“錢王射潮”的美麗傳說。
“蓋當隋時杭地苦鹵,水咸難飲,自唐鄴侯李泌開六井,引西湖水入城外,錢王又鑿井九十九眼以澤民。”杭州的“百井坊巷”,傳說原來有井九十九眼,就是錢镠開的,故稱錢王井。錢镠第七子元瓘命將士引西湖水入城為涌金池,便利居民汲取飲用。另設置龍山、浙江二閘,“以大小二堰,隔絕江水,不放入城,則城市專用西湖水,水既清澈,無由淤塞。”
錢镠還鑿平錢塘江中暗礁以利通航,發(fā)展經(jīng)濟,使吳越國“富甲東南”。錢镠對開發(fā)和繁榮兩浙經(jīng)濟,奠基“人間天堂”代有好評。這在著名的宋代鐵面御史趙汴、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開國元勛劉基分別撰寫的《武肅王傳》等專著中,均有詳細記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武夫出身的錢镠還在中國文學史上留有一席之地。
據(jù)廣西新華書店集團官方微信公號刊文,傳說錢镠就是名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作者。錢镠的王妃本是一個農(nóng)家姑娘,嫁給錢镠之后,跟隨錢镠南征北戰(zhàn),后來成了一國之母。年年春天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時間,看望并侍奉雙親。有一年,王妃又去了娘家。錢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宮門,卻見鳳凰山腳,西湖堤岸已是桃紅柳綠,萬紫千紅,想到與王妃已是多日不見,不免又生出幾分思念;氐綄m中,便提筆寫上一封書信,雖則寥寥數(shù)語,但卻情真意切,細膩入微,其中有這么一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此事傳開去,一時成為佳話。清代學者王士禎曾說:“‘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二語艷稱千古。”后來還被編成山歌,就名《陌上花》,在家鄉(xiāng)民間廣為傳唱。
澎湃新聞記者 岳懷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