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 高凱)“說古道今:典故北京說典故——著名作家劉一達《典故北京》新書發(fā)布會”日前在京舉行,著名京味兒文學作家、《典故北京》作者劉一達,著名演播藝術(shù)家艾寶良,以及著名作家薩蘇,圍繞老北京的陳年往事和典故人文展開了深入且有趣的對談。本次活動由北京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奕丹主持。
劉一達,筆名達城、如一。北京人。1980年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至今已出版京味兒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隨筆集、紀實文學、話劇劇本、電視劇本等八十多部,約兩千萬字,獲得過各種新聞獎和文學獎五十多項。其京味兒作品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已成為京味兒文化的標志性作家。2016年,編劇話劇《玩家》,在北京人藝連演幾十場。2017年,成為京味兒小說語言非遺傳承人。2018年,出版十二卷《劉一達京味兒長篇小說集》。
《典故北京》是劉一達積二十多年心血采訪創(chuàng)作的有關(guān)北京人文歷史的最新散文集。全書分為兩部分——上篇“引經(jīng)據(jù)典”42篇;下篇“談天說地”11篇。
談典故其實就是講古話舊。對于新、老北京人,北京到處都有古代文化的遺存,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習焉不察地使用著一些其實很有來歷的說法,卻少有人往深里探究,想深究的人往往也無從下手。《典故北京》探尋老北京“三山五頂”“五大鎮(zhèn)物”,趣說造辦處與“燕京八絕”;解密老北京“四大兇宅”“八大胡同”,回溯京城牌匾逸事、鏢局往事。海淀當年叫“海店”?豐臺為什么叫豐臺?桑皂杜梨槐,不進陰陽宅?車船店腳牙,無罪也該殺?“推出午門斬首”是訛傳?“東富西貴,北貧南賤”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
作者以地道的京味兒語言,鉤沉數(shù)百年掌故人文,漫談老北京文化遺存,既有歷史色澤,更有生活氣息。新舊交替時代變遷下的感悟與反思深藏其間,為讀者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歷史存照。
著名演播藝術(shù)家艾寶良是劉一達的老朋友,曾演播多部劉一達的京味兒作品,他評價劉一達的作品“每句話都很精到、講究,屬于那種既能看又能讀的”。談及作品內(nèi)容,艾寶良認為,劉一達的作品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寫人物的,多數(shù)寫的是市民階層,雖然是小人物,卻都有北京人的風骨,外表很客氣、很謙虛,內(nèi)里卻很倔強。另一類則是寫北京典故的,比如這本《典故北京》,“劉一達寫景、寫典故,他能寫出情來。這個要命,他不是簡單的羅列,他能把你的眼淚寫出來,這就是功底。”發(fā)布會現(xiàn)場,艾寶良還深情朗讀了《典故北京》中的《東富西貴,北貧南賤》一文,并坦言,希望有機會能盡己所能,多朗讀、多演播劉一達的作品。
作為一個曾旅居國外多年的老北京人,薩蘇說,劉一達老師的書能夠給我們一種情感上的慰藉,讀完他的書,再走進北京的街道,會發(fā)現(xiàn)北京的韻味不在某個石頭獅子里,也不在某個城門樓子里,它是一個整體,每個人都會喜歡它。這部《典故北京》寫了這么多老北京的典故和故事,給人的一個感覺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很有希望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或者東方的傳統(tǒng)文化從來就不是現(xiàn)代化的敵人,如果能合理運用,它其實能給予我們的現(xiàn)代化建設(shè)許多幫助。“我們看到很多人在北京奔,眼神永遠在眼睛外面,那其實是你的靈魂沒有回到你的身體里。當你看到劉老師這些書的時候,或者聽到艾老師抑揚頓挫地把北京講給你的時候,你或許會感覺到心一下子落了地,這塊土地忽然有了靈魂,這時候北京才屬于你。”
談及創(chuàng)作緣起,劉一達坦言寫作對于他來說就像生活的一部分,自己16歲就到工廠當工人,后來又在《北京晚報》做了24年記者,接觸了很多北京人,也有機會采訪很多北京人,有了這些經(jīng)歷,知道的事就會特別多,如果不寫出來覺得可惜。
當被問起《典故北京》的創(chuàng)作體會,他說,《典故北京》說的是北京的事、北京的傳說,里面寫的很多都是北京人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事。這本書上篇為“引經(jīng)據(jù)典”,下篇為“談天說地”,“引經(jīng)據(jù)典”必須要把史料弄清楚,如《東四西單鼓樓前》一文,東四為什么當年是北京最繁華的商業(yè)街?這些都得查資料,找到真正的原因。而“談天說地”主要以民間傳說為主,包括潭柘寺的“神鍋”之謎、“八大胡同”那些事兒等等,這些民間傳說可以說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里面含著歷代北京人的喜怒哀樂和他們的精神世界,它也是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希望讀者朋友能夠從中感受到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