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唐代詩人杜牧描繪江南的自然風光,到處是鶯歌燕舞,柳綠桃紅,酒旗在水村山郭迎風飄揚。這里的酒旗,就是古代的商業(yè)廣告。古老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豐富多彩的古代商業(yè)廣告也是它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原始社會末期到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開始有了剩余的勞動產(chǎn)品,因此出現(xiàn)了最初的商品交換!兑捉(jīng)》記載了我國最早的市場交易:“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經(jīng)·系辭下》)
為了推銷商品,古人很早就開始采用廣告,如春秋時期“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guī)蒙醺?rdquo;(《韓非子·外儲說右上》),這段精妙的文字不僅描述了酒家講究服務態(tài)度,用美酒待客,還表明了他們已知道采用高掛酒旗的廣告手段來招攬生意。
商品經(jīng)濟的產(chǎn)生,帶來了促銷商品的廣告;而廣告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又推動了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我國古代商業(yè)廣告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廣告形式,也留下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廣告故事。
口頭廣告
口頭廣告,是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廣告形式之一。我國古代的行商走街串巷,沿街吆喝,這就是口頭廣告。詩人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寫道:“師望在肆,昌何識?鼓刀揚聲。”師望就是幫助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姜太公早年當過屠夫,為招徠生意,他曾“揚聲”吆喝,高聲叫買,堪稱是我國口頭廣告的祖師爺。
口頭廣告自出現(xiàn)以來,廣為流傳,成為最簡便的商品推銷方法。宋代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中,記錄了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的繁華景象:“是月季春,萬花爛漫,牡丹芍藥,棣棠木香,種種上市,賣花者以馬頭竹籃鋪排,歌叫之聲,清奇可聽。”在《元人小令集》王元鼎所作“寒食四首”之一中,也有“覺來紅日上窗紗,聽街頭賣杏花”的記載。賣花之聲“清奇可聽”,而賣藥之聲也高低適當,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其《范石湖集》中有“墻外賣藥者九年無一日不過,吟唱之聲甚適”的注釋。
明代馮夢龍所編《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尋夫》中,更有一段精彩的口頭廣告詞描寫:“卻說廟外街上,有一小伙子叫云:‘本京瓜子,一分一桶;高郵鴨蛋,半分一個。’”為了進一步吸引顧客的注意,賣主有時還會配合各種音響以增加口頭廣告的影響,如布販子用撥浪鼓,擔貨郎打小銅鑼,賣油的敲油梆子等。在叫賣時使用音響,既省力又傳播得遠,且能克服方言的障礙,后來逐步發(fā)展成為各行各業(yè)的音響廣告。如宋高宗紹興年間,杭州城內(nèi)有賣“梅花酒”的,就是以鼓樂吹奏當時家喻戶曉的樂曲《梅花引》招徠顧客,使人聽曲思酒。
實物廣告
實物廣告,也是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廣告形式之一,它與口頭廣告相得益彰,一起推動了最早的商品交易活動。最早的商品交易是以物易物,人們在交易時必然要將交換的東西陳列出來,這些陳列的實物就是實物廣告。
對于實物廣告,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有許多記載,如《詩經(jīng)·衛(wèi)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這里描述的是男主人公氓抱著布來換絲的情景,其中的“布”和“絲”就是一種實物廣告。
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晏子春秋》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君使服之于內(nèi),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肉于內(nèi)也。”這句話講從政之道,要使臣民從內(nèi)心信服,就要表里如一,不能掛牛頭賣馬肉。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到當時人們用實物做廣告已很普遍。
到了唐宋時期,商品日趨豐富,實物陳列廣告更加普遍,如宋人李篙的《市擔嬰戲圖》和蘇漢臣的《貨郎圖》,都對當時貨郎貨擔上琳瑯滿目的商品作了細致的描繪。明代《皇都積勝圖》,也反映了北京“朝前市”實物廣告的盛行。通過豐富多彩的陳列增強消費者的購買欲,這種實物廣告形式一直延續(xù)下來。
△ 宋·李篙《市擔嬰戲圖》
招幌廣告
古時店鋪為了吸引顧客的注意,往往在門前懸掛一些布招,稱為幌子。招幌廣告,就是用幌子介紹經(jīng)營的商品類別或不同的服務項目;献邮巧碳倚抛u和產(chǎn)品質(zhì)量的保證,后來人們將幌子的含義引申,稱自己夸耀賣弄為“裝幌子”,假借名義做別的事為“借幌子”。
招幌廣告一般以生動形象的圖案來表現(xiàn)出售的商品或服務的項目,容易為顧客所接受!毒┍就ㄋ仔≌f》中《志誠張主管》一篇中寫道:“開起胭脂絨線鋪,門前掛著花栲栳兒。”據(jù)《宋元明話本小說選》的注釋:“栲栳兒是一種用竹子或柳條編制而成的筐籃,花是指筐籃的色彩和圖案。”這里的花栲栳兒就是典型的招幌廣告。
招幌的造型一般以商品及其可以借代的物品為形象,簡潔明快,一目了然。
招幌大致可分為形象幌、標志幌和文字幌三類。
形象幌是以商品的實物和模擬的圖形為招幌,或直接將貨物懸掛于門外,如賣麻者掛一束麻;或以象形物代替實物,如魚店門前掛幾條大木魚;或以圖畫表現(xiàn)所銷售的商品,如酒店前掛葫蘆、酒壇圖案等。由于人們長期使用這些招幌,便約定俗成為特定的商品標志。
標志幌主要是旗幟幌。南宋辛棄疾在詞中寫道,“山遠近,路橫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山村酒家的青旗就是酒旗幌。以旗為幌,還見于清代官車鋪和理發(fā)店。飲食業(yè)常經(jīng)營至黑夜,用燈作為夜間的標識物,因此燈幌也是古代酒樓的標志幌。
文字幌多以單字、雙字簡單標示經(jīng)營類別,與其他幌子一樣掛于門前。在明代的《金陵繁盛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眾多的字幌,如茶、酒、書、帽、藥、米局等。上述幌子在裝飾上多用大眾喜聞樂見的云紋、錢紋、龍紋和福字等吉祥圖案。招幌的色彩多以象征吉祥的大紅色較為常見,具有濃郁的民間特色。
酒旗廣告
在歷史上,酒與廣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妒酚洝酚涊d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壚賣酒,就是在酒店前壘土為壚,安放酒甕,坐在壚邊賣酒。壚就是酒的戶外廣告,過路人看到了“壚”,就知道有酒賣!堵尻栙に{記》記載酒商劉白墮將酒曝曬于太陽之下,“暴日中一旬,酒味不動,飲之為美”,這無疑是一個實物示范廣告。在酒的廣告中,酒旗廣告最有影響。
最初的酒旗用青白二色布制作,后來發(fā)展到用五彩酒旗繡上圖案或店名。酒旗或懸于店鋪之上,或掛在屋頂房前,或另立望桿懸掛,以招徠顧客。
《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景陽岡武松打虎”,武松打虎之前,進了一家酒店,店家的招旗寫著“三碗不過岡”;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蔣門神”中描寫蔣門神的酒店,“早見丁字路口一個大酒店,檐前立著望桿,上面掛著一個酒望子,寫著四個大字道:‘河陽風月。’轉(zhuǎn)過來看時,門前一帶綠油欄桿,插著兩把銷金旗,每把上五個金字,寫道:‘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足見酒旗廣告使用普遍,也形式多樣。
古代文人的詩句中對酒旗有大量的描寫,如騰邁的《楊柳枝詞》有“三條陌上拂金羈,萬里橋邊映酒旗”;李中的《江邊吟》有“閃閃酒旗招醉客,深深綠樹隱啼鶯”;韋應物的《酒肆行》有“碧疏玲瓏含春風,銀題彩幟邀上客”等。在宋代羅愿的詩中有“君不見菊潭之水飲可仙,酒旗五星空在天”,“五星”就是酒旗上的圖案,是特定的品牌標示。
招牌廣告
招牌是商店門前寫明商店名稱或經(jīng)銷的貨物的牌子,作為商店的特定標志。中國古代的商人常以儒商自居,在經(jīng)商中講究誠信,招牌在經(jīng)商中至關重要,如稱經(jīng)營得好的店鋪為“金字招牌”,經(jīng)營中有欺假行為為“砸招牌”。
以招牌作為廣告大約始于唐代,宋代開始盛行,以后經(jīng)久不衰。早期的招牌一般比較簡單,但為了在商業(yè)競爭中取得廣告優(yōu)勢,后來就發(fā)展為請名人書寫牌匾,并且出現(xiàn)在店鋪中堂,如酒店的“太白遺風”、米店的“民以食為天”等。同時,在招牌的裝飾上,也開始出現(xiàn)藝術性的圖案,更富有吸引力。
北宋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上可以看到各種招牌的形象, 如香店的“劉家上色沉檀棟香”、藥店的“趙太丞家”、醫(yī)店的“楊家應癥”、綢緞店的“王家羅錦匹簾鋪”等,簡單明確,一望便知。
宋代話本《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中有這樣的描寫:“不則一日,到了潭州,卻是走得遠了。就在潭州市里,討間房屋,出面招牌,寫著‘行在崔待詔碾玉生活’。”元代李有在《古杭雜記》中,引用張任國的《柳梢青》詞“掛起招牌,一聲喝采,舊店新開”,來描寫舊店復業(yè)情景?梢娝未院笫袌龇睒s,招牌廣告成為最常見的廣告形式。
傳說清代乾隆帝曾親題招牌。有一年乾隆巡游江南,來到一小鎮(zhèn),見到有家店鋪門前招牌上寫著“萬貨全”,覺得口氣挺大,便進門看看。步入店中,貨物不少,但遠談不上“萬貨全”。于是他故意要買金飯杈子為難,店家忙陪笑說沒有。乾隆道:店不是叫“萬貨全”嗎?店主不得已摘下招牌,并請教名字。乾隆想了想,便趁興題寫“百貨全”,還蓋上大印。店主又驚又喜,慌忙謝恩。據(jù)說這也是至今所有商店都稱之“百貨商場”的由來。
印刷廣告
隨著印刷術的發(fā)明和應用,印刷廣告也在我國古代逐漸出現(xiàn)。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印刷廣告是北宋時期濟南劉家針鋪的雕版印刷廣告,上面刻有“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字樣,中間是一只正在搗藥的白兔,商標兩旁寫著“認門前白兔為記”,下面刻有“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客轉(zhuǎn)為販,別有如饒。請記白。”畫面布局合理,構圖嚴謹,借神話傳說為商標圖案,寓意產(chǎn)品工藝精良,讓消費者對產(chǎn)品充滿信心。據(jù)考證,這則廣告是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廣告,比西方印刷廣告早300多年。此銅板現(xiàn)收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
宋代我國的印刷術進一步發(fā)展,因而出現(xiàn)了銅板和活字的印刷廣告。元代的商家經(jīng)常使用印刷廣告,開始出現(xiàn)把廣告印在包裝紙上。
湖南沅陵出土一紙元代廣告,右邊豎。“潭州升平坊內(nèi)白塔街大尼寺相對住危家,自燒洗無比鮮紅紫艷上等銀朱、水花、二朱、雌黃,堅實匙筋。買者請將油漆試驗,便見顏色與眾不同。四方主顧,請認門首紅字高碑為記。”左邊豎。“主顧收買銀朱,請認元日祖鋪內(nèi)外圖書印號為記。” 這是當時潭州即今長沙一家油漆店的廣告。這條廣告語句簡潔,說明了該店的詳細地址,所售商品的種類、質(zhì)量和特性,是一條較為完整、典型的印刷廣告。到明清時期,我國還出現(xiàn)了套色印刷的木板年畫廣告和招貼、仿單廣告等。
自印刷廣告出現(xiàn)以后,我國最早的廣告設計者一開始就非常講究廣告的版式設計,以達到有效傳播廣告信息的目的。
古代廣告的版式設計,一般包括立冠、平目、齊身、落足幾個方面。自上而下首先是立冠,它猶如一個人的帽子,是表現(xiàn)商家獨特之處的最佳位置;其次是平目,它最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多放置商家的名稱;再次是齊身,它的廣告文字的主體,商家宣傳的重點;最后是落足,它與立冠遙相呼應,強化對商品的介紹。此外,古代的印刷廣告也非常注重廣告的文案設計,力求簡潔明了,言之有物。
對聯(lián)廣告
對聯(lián)廣告是用對聯(lián)的形式宣傳產(chǎn)品的廣告,這是具有我國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字廣告形式。對聯(lián)起源于春聯(lián),春聯(lián)起源于桃符。王安石《元日》詩中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lián)。
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中記載:“春聯(lián)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lián)一幅,帝微行時出觀。”第二天,明太祖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當他走到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貼春聯(lián),便詢問緣故。原來主人是閹豬的,既不識字,也不會寫,明太祖當即揮筆寫下“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lián)送給了這戶人家。這副對聯(lián)幽默風趣,形象生動,為閹豬者作了廣告宣傳,是一副具有濃郁行業(yè)特色的對聯(lián)廣告。
經(jīng)明太祖的提倡,春聯(lián)流行起來,對聯(lián)這種廣告形式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和歡迎。不少商家都以對聯(lián)為廣告,如:戲園的對聯(lián)廣告“凡事莫當前,看戲何如聽戲好;為人須顧后,上臺終有下臺時”;古玩店的對聯(lián)廣告“玩物豈能真喪志,居原只為樂陶情”;理發(fā)店的對聯(lián)廣告“操天下頭等大事,做人間頂上功夫”。
對聯(lián)廣告是對文字的巧妙運用,不少文人學士對此雅興甚濃,如有“江南第一才子”美稱的唐伯虎曾給商家題聯(lián)“生意如春草,財源似水泉”,著名書法家祝枝山曾給酒家題聯(lián)“東不管西不管,我管酒管;興也罷衰也罷,請罷喝罷”。一副好的對聯(lián)廣告,既能讓人體會到文字的美妙,也能提高商家的知名度。
清末漢口附近有一茶館兼酒店的鋪子,生意非常冷清,店主便請一位秀才寫了副對聯(lián)廣告,貼出后生意便興隆起來。對聯(lián)為:
為名忙,為利忙,忙里偷閑,且喝一杯茶去;
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再倒二兩酒來。
這副對聯(lián)既蘊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又對不同的消費群做出了心理暗示,達官貴人、凡夫俗子都被深深吸引。
名人廣告
利用名人的效應來做廣告宣傳,是我國古代就已掌握的經(jīng)營策略。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就有一樁伯樂相馬的有趣故事。據(jù)《戰(zhàn)國策·燕二》記載,有人在市場上出售駿馬,一連三天都無人問津。于是,他請來伯樂,讓伯樂在馬的身邊轉(zhuǎn)悠一下,看一看,走開后又回過頭來瞧一眼。頓時,這匹馬就變成人們搶買的對象,其價格立即被抬高到原來的十倍。伯樂是古代善于相馬的人,他的出現(xiàn)提高了馬的身價,這是請名人作廣告的成功事例。此后,拉名人來做廣告的故事還有不少。
因指揮“淝水之戰(zhàn)”而名噪天下的謝安,曾利用自己的“名人效應”作過廣告。一次謝安的一位同鄉(xiāng)罷官后辭行,談及居官時清貧,唯有蒲扇五萬把,錢卻分文沒有。謝安聽后,靈機一動,便從中取出一把歸自己用。謝安在不同場合都使用這把蒲扇,談笑風生,風度翩翩,那些崇拜謝安風度和才華的人爭著去購買這種扇子,一時購買者驟增,扇子的價格也隨著漲了好幾倍。那位同鄉(xiāng)還沒有歸鄉(xiāng),五萬把蒲扇就已經(jīng)售盡。
北宋大詩人蘇軾也曾作過廣告。他流放海南時,當?shù)赜幸晃还吕咸u的環(huán)餅非常好吃,但因餅店處在偏僻的地方,生意清淡,難以維持生計。老太太仰慕蘇軾的大名,懇請他為小店題詩,以為生意揚名。蘇軾十分同情老人,為她親筆題寫了一首廣告詩:“纖手搓來玉米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詩中將環(huán)餅的色、香、味、形做了生動的描繪,使得該店聲名大振,生意興隆。
明代宰相嚴嵩卻是在無意中作了名人廣告。創(chuàng)業(yè)于明代的“六必居”原是一家酒鋪,“六必”的字號源于釀酒時必須遵循的六條原則:即黍稻必齊,曲蘗必實,湛之必清,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當時宰相嚴嵩下朝后也常來喝酒,店主很想請他給店鋪題字,因不敢直接求他,便托嚴嵩的老婆代為請求。這位夫人也不敢讓驕橫的當朝一品屈身為小酒店題字,于是聰明的丫鬟幫忙想出了一條妙計,讓夫人練毛筆字。一天,嚴嵩下朝歸來,沒見夫人迎接他,感到奇怪。當他走進內(nèi)宅一看,原來夫人正在練毛筆字,其中含有“六必居”三個字,當然寫得很難看。于是,嚴嵩就提筆寫了“六必居”三個字讓夫人臨摹。其后,夫人將這三個字給了店家,做了招牌掛起來,果然買賣更加興隆。
當然,我國古代的商品經(jīng)濟并不發(fā)達,加之歷代統(tǒng)治者重農(nóng)抑商,這都限制了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對古代商業(yè)廣告的發(fā)展和繁榮也起了阻礙作用;但古代廣告設計者的一些獨具匠心的設計,以及在廣告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對我們今天走中國特色的廣告文化之路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值得我們深入地挖掘。
*本文原載《尋根》2005年11期。作者馬美著系岳麓書社副社長、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