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的張宇坤是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安純溝門鄉(xiāng)上瓦房村人,2015年,妻子不堪忍受貧困的生活,離開了他。當?shù)叵袼@樣因為貧困導致離異或長期打光棍的人不在少數(shù)。
“中國溫度”扶貧特約
攝影&視頻/北京日報攝影部潘之望 編輯/小為
出品/騰訊新聞 北京日報
灤平地不平,到處是溝溝壑壑,很難就地脫貧。挪窮窩,拔窮根。山路蜿蜒,溝里“閃”出一個村落。安純溝門滿族鄉(xiāng)上瓦房村,張宇坤家“一臉滄桑”,石頭墻,黃泥巴,兩間臥室,小廳是廚房,灶火把頂棚熏得烏黑油亮,墻上、窗戶上糊著書紙。“我都不記得這房子什么時候蓋的。”
提起家鄉(xiāng)的老房子,張宇坤眉頭緊鎖,過去的苦日子歷歷在目。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張宇坤以前的家。石頭壘起來的院墻,破舊的紅磚房上糊著修補的黃泥巴。
走進昏暗的房內(nèi),兩間臥室加上砌著兩個大灶的廚房,就是這個家的所有陳設(shè)。灶火把頂棚熏得烏黑油亮,墻上、窗戶上糊著書紙。“這房子很多年了,連我爸媽都不記得房子什么時候蓋的。”
老房子所在地,吃水難、行路難、看病難、增收難。前幾年,妻子跟他離了婚。“要是一輩子窩在溝里,日子可不好過!”張宇坤說。
有了新房,心里的疙瘩解開了。現(xiàn)在,張宇坤的新房就位于鄉(xiāng)政府所在的集鎮(zhèn),這里一排排新樓盡現(xiàn)眼前。“三室兩廳92平方米,我只交了12000元。”此時的張宇坤接到了一個電話,有人給他介紹對象,3年的光棍生活他不敢動這個念頭,但如今他也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2018年11月,一次搬家讓張宇坤的生活發(fā)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他攜父母及女兒從老房子搬遷進新居,原來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竟然發(fā)生了,他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
根據(jù)搬遷方案,2015年8月31日前,在搬遷區(qū)域內(nèi)有農(nóng)宅或宅基地的農(nóng)村戶口非公職人員,可報名搬遷。“貧困戶人均不超過25平方米,政府給每人補貼57000元,個人自籌只要3000元。”
2018年9月,首批300多名村民參加了灤平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交房入住儀式,走出大山的父老鄉(xiāng)親笑逐顏開。目前,已有500余家貧困戶先后拿到新房鑰匙,2018年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如期完成。
“小區(qū)共安置11個村444戶貧困戶。”安純溝門鄉(xiāng)平安新區(qū)臨時管理處主任張慶福介紹,“小區(qū)還就近共享鄉(xiāng)衛(wèi)生院、幼兒園和學校,讓貧困戶安心打工。”
走進張宇坤的新家,這是一個寬敞明亮的三居室,房子做了精裝修,客廳鋪著潔白的地磚,擺放著寬大的布藝沙發(fā),曲屏大電視顯示出生活品質(zhì)的提升。張宇坤原來是在工地打小工,很多裝修的活都會干,說想把家弄得溫馨一點,很多事情都親自動手。
角落擺放著幾盆花草,通透的魚缸里養(yǎng)著女兒喜歡的小金魚,家里的氣氛讓人感到溫馨舒適。南北通透的三居室,張宇坤對樓層和戶型都十分滿意。
原來一直在北京打工,近幾年,隨著父母年紀漸漸大了,張玉坤回到了家鄉(xiāng)。“在工地上干活,原來北京工資高,一年能賺四萬余元,現(xiàn)在能有三萬元。”張宇坤告訴記者,“但是能在父母身邊,放心些。”
村里人搬上樓,免不了思鄉(xiāng)之情,張玉坤便把老房子邊母親最喜歡的兩株花種在了家中。他和女兒負責看護。
易地扶貧搬遷,改變了很多家庭的命運;趄v達 攝
據(jù)了解,灤平共有7116名貧困人口計劃易地搬遷,是河北省扶貧搬遷任務(wù)最重的縣之一。搬出來不容易,接下來怎么生活?縣里早有打算:搬得出,能增收,能脫貧,穩(wěn)得住。上瓦房村的89戶貧困戶告別“老瓦房”,搬進新樓房。鄉(xiāng)里通過招商在附近建起草莓采摘園、生態(tài)莊園等,產(chǎn)業(yè)園和安置區(qū)同步建設(shè),確保戶均一人就業(yè)。搬遷貧困戶拿“三金”,增收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