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兩會,外交部長的記者會都是人氣很高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今年也不例外。8日,外交部長王毅的記者會歷時2個多小時,總計22個問題,涉及總體外交政策、國際和地區(qū)問題、外交服務國內發(fā)展等等。
猶記兩個多月前,王毅外長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曾對2018年中國外交工作進行過展望: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外交,應當樹立更遠大的目標,形成更恢宏的格局,具備更開闊的胸襟,體現更從容的氣度。鏗鏘有力的字眼,傳遞出一股空前強大的外交自信。而8日的這場記者會,在外長與記者的“你來我往”間,這份自信得到了充分彰顯。
國內外記者精心設計的這22個問題,可以說已經把中國外交當前面臨的主要敏感點全部囊括——朝鮮半島局勢、中美貿易糾紛、“中國威脅論”、中日關系等等。面對種種刁鉆提問,臺面上的王毅外長從容對答、金句頻出,收獲無數點贊。
外長為啥這么能圈粉?
1
亂云飛渡仍從容
一年前,同樣是在兩會新聞中心,面對記者關于南海問題的提問,王毅外長撂下一句硬話——“如果還有人想興風作浪、再生事端,不僅不得人心,也將遭到地區(qū)國家的共同抵制。我們決不會允許得來不易的穩(wěn)定局面再受干擾和破壞。”
一年來南海局勢的發(fā)展,驗證了這番話。所謂的“南海仲裁”早已成為過往,中國和東盟國家已經達成高度共識,愿意通過制定“南海行為準則”共同維護目前的安定局面。就在幾天前,中國和東盟國家還就準則的案文進行了首次磋商,取得積極進展,并且商定年內至少再舉行三次磋商?梢哉f,中國以自己的真心誠意和實際行動,換來了南海問題的雨過天晴,為整個中國-東盟關系驅散了陰霾。
從8日的這場記者會看,雖然老問題在降溫,但新焦點又被拋出。比如有記者直接就“中國南海島礁建設和南海軍事化”問題發(fā)問。王毅外長則話鋒一轉,坦陳“南海也面臨挑戰(zhàn)”,而且最主要的挑戰(zhàn)是“一些外部勢力反而對南海風平浪靜心有不甘,總想挑動是非,唯恐天下不亂,動輒把全副武裝的艦船飛機派到南海炫耀武力”。借力打力,話語間就把那個“唯恐天下不亂”的國家點了出來,想必大家都知道是誰。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份自信和從容,來源于對中國發(fā)展的篤定。因為形勢總是比人強,只要中國處亂不驚、不斷發(fā)展,又有什么人能真正改變中國外交的基本面呢?
▲《經濟學人》2017年12月16日頭條報道。
有人喊出“銳實力”,掀起了新一輪“中國威脅論”的炒作,外長回應“‘中國崩潰論’自己先崩潰了,變成了一個國際笑柄。‘中國威脅論’雖然有了新的翻版,但卻更加不得人心”;
有人質疑“中國一改過去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并將在未來更多干預別國和地區(qū)事務”,外長回應“中國始終把維護國際和平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有人追問“美、日、印、澳加強合作的‘印太’戰(zhàn)略是否是對中國的一種圍堵”,外長回應“這個世界上,各種話題層出不窮、花樣翻新,就像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浪花,一時引人耳目,轉瞬歸于平寂”
……
其實,這些話所體現的觀察視角,分析當前中國外交面臨的許多問題都用得上。無論是某些國家的蠢蠢欲動,還是一些政客的煽風點火,更多都是表面看著熱鬧,到最后,都得要對中國的發(fā)展水平和綜合國力好好掂量一番。
這個世界仍不太平,但我國發(fā)展無疑正處于重要歷史機遇期,我們最大的機遇就是自身不斷發(fā)展壯大。重視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善于化危為機、轉危為安,這正是中國“暮色蒼?磩潘,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底氣之所在。
2
只留清氣滿乾坤
這次兩會是黨的十九大后的首個全國兩會。因此,8日的這場記者會也是部署謀劃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一個契機。
在一年前的兩會記者會上,王毅外長以先進性、開拓性和穩(wěn)定性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的三個鮮明特征。8日,外長又用三個“進一步”展望了今后一個時期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進一步拓展廣闊的格局、進一步展現博大的胸懷、進一步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這三點,與“三性”緊密銜接,恰好對應的是觀察中國外交的三個維度——風格、理念和實踐。
風格:
中國外交的穩(wěn)定性已經成為突出現象。近些年,國際上“黑天鵝”層出不窮,西方國家民粹主義和反全球化思潮迭起,一些曾經是國際共識的理念,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戰(zhàn)。
與國際上的種種“不確定性”相比,中國外交大方向保持穩(wěn)定。我們在為自身發(fā)展營造更好外部環(huán)境的同時,放眼全球、胸懷世界,與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更多中國的“確定性”來對沖世界的“不確定性”,無疑無需要中國外交進一步拓展廣闊的格局。
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共產黨不僅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也要為人類進步事業(yè)而奮斗。相比曾經在國際關系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零和博弈思維,中國理念開創(chuàng)了新路,也更符合各國利益交融的時代特點。
無論發(fā)展到什么程度,中國都會堅持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堅持尊重不同文明體制,堅持正確義利觀。反對以大欺小,反對恃強凌弱,為弱小國家主持公道,幫助欠發(fā)達國家實現發(fā)展。中非關系、中拉關系、中國與東盟關系……統(tǒng)觀本次記者會上圍繞于此的提問,幾乎都聚焦中國外交能夠帶來的“獲得感”。為人類做出新的更大貢獻,無疑需要中國外交進一步展現博大的胸懷。
實踐:
中國外交積極進取,已經構建起覆蓋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在國人眼中,以往穿梭在談判桌前、西裝革履的中國外交官,現在也是推銷員、救生員,穿梭在戰(zhàn)火硝煙、疫情動亂之中,為同胞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奔走。這種變化背后恰是中國實力的變化。
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的國際背景下,中國外交正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建設,更加建設性地參與地區(qū)和國際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更加有效地與各方攜手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zhàn)。順應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期待,無疑需要中國外交進一步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出以公心辦事,這正是中國“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自信之所在。
在外交場上,王毅外長常給人以酷酷的形象。這次也不例外:
在記者會結束準備起身離場時,記者們仍爭先恐后向外長提問。
現代快報特派記者大聲問:“外長,對近來‘精日’分子不斷挑釁民族底線的行為,您怎么看?”
現場雖嘈雜,但是外長仍駐足傾聽提問,聽清問題后,他嚴肅地手一揮,怒斥部分 “精日”分子的行徑:“ 中國人的敗類!”
當日下午,來自文藝界第26組的38位全國政協(xié)委員就聯(lián)合遞交了一份關于“制定保護國格與民族尊嚴專門法”的提案。簽名中有張凱麗、鄭曉龍、張光北、馮遠征、成龍、呂章申、范迪安、呂逸濤等來自各領域的文藝界知名人士。
如此自帶氣場,想不圈粉都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