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半馬成了這個周日跑步愛好者的節(jié)日。 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張新燕 圖
相比22年歷史的上海馬拉松,“4歲”的上海國際半程馬拉松顯得有些“青澀”,但這場路跑盛會同樣彰顯著這座城市的精神氣質(zhì)。
4月22日清晨,在明媚的陽光下,15000名跑者從東方明珠興奮開跑。從三年前鼓勵全民參與跑步,到如今服務精英跑者,上海半馬已成為“一城雙馬”在整個上半年最核心的賽事。
意外的高溫和濕熱考驗了賽事的組織和保障,最終98%的完賽率多少證明了這場以“國際一流賽事標準”為理念的半程馬拉松是一次專業(yè)度與人性化的結合。
不可控的天氣,有條不紊的保障
“今天實在太熱了,我跑到20公里就‘跑崩’了。一路上好多跑者都有些受不了。”類似這樣對天氣的抱怨,在上海半馬的終點并不少。
這算是今年上海半馬最大的一場“意外”。
“我們其實很早就向天氣預報部門申請了每小時天氣變化的數(shù)據(jù),按照提供的資料,從上午7點到10點,都顯示陰到小雨,甚至有中雨。”
賽事主辦方東浩蘭生賽事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原本和賽事急救保障溝通的防止低溫,只能臨時改成“防止高溫和中暑”。
更加措手不及的是參賽選手,不少人一大早都是帶著雨具沖出起跑線的。沒想到,一路陽光明媚甚至有些曬。
高溫讓非洲精英跑者也有些難以承受。
發(fā)槍的7點,上海東方明珠的實時氣溫就已高達19℃,而一小時后,終點處東方體育中心的實時氣溫超過了25℃。
“一位非洲的精英跑者差不多在六七公里的地方就退賽了,就是因為太熱了,身體有狀況。”58歲的跑者裘軍在賽后也有些無奈,他看到不少年輕跑者在跑道上出現(xiàn)身體狀況,“這個天氣真沒想到,補給站里的飲料和水比以往充足,但還是很多人沒控制住自己的身體狀況。”
天氣不可控,那只能通過急救和保障機制,來維持上海半馬的順利和精彩。
組委會從5公里開始設置飲水飲料站,7.5公里設立用水站,并在賽道每個用水站旁增加了冰桶配備,以方便參賽選手及時補充水分和降溫。
賽道設立了五處噴霧,分別設置于8公里、11公里、13.4公里、17.8公里及19.8公里。
“因為高溫,有20多名跑者送醫(yī)治療,不過目前最嚴重的是中度中暑,沒有生命危險。”一位賽事保障人員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救護車都有些忙不過來,但最終還是順利地完成了保障。”
在“不變”中變得更好
如果不是天公和上海半馬“開了個玩笑”,那么這場路跑狂歡的改變可能還不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
比賽鳴槍一個半小時后,負責賽道安全的“第一反應”大部分成員的步話機里傳來了一個情況報告——
在賽事前半段一位跑者突發(fā)身體狀況倒地,需要救援,1003號急救員及時趕到現(xiàn)場妥善處理。
這位急救員略顯緊張地報告著處理細節(jié),隨后請求“第一反應”總部指示。
聽到這段對話,終點處的一位急救員笑了,“他是一個新人,所以讓他在出現(xiàn)狀況較少的路段學習經(jīng)驗,沒想到因為天氣,碰到了狀況。”
按照這位1003號急救員的報告,跑者出現(xiàn)的身體狀況并不嚴重,他也處理妥當。所以,在對話的最后,總部的指揮員還帶了一句,“不用擔心,問題不大”。
這個步話機里的通報只是三個半小時上海半馬中的一個小片段,這位急救員也只是21公里上2000多名急救、醫(yī)療、安保和志愿者中,眾多“新人”里的一位。
每一年,上馬系列賽都會吸納不少“菜鳥”志愿者,讓這個看起來變化寥寥的團體,總是處于一個“新鮮”并充滿活力的狀態(tài)。
“這是我第一次以急救跑者的身份走上上海半馬賽道,以前總是目光向前追求成績,但現(xiàn)在總是四處掃視,準備應對特殊狀況。”
去年的上海半馬,錢煒煌第一次參與了急救培訓。一年后,他在這條賽道上第一次得到了“急救跑者”的頭銜。
在跑道之外,錢煒煌是“國產(chǎn)大飛機制造者”,不過,他說“跑道上的身份同樣意義非凡”。
這就是上海半馬作為上馬系列賽為城市精神帶來的詮釋。
“一直很想來上海參賽,這是第一次,確實讓我感受到了國際化的比賽氛圍。”來自深圳的資深跑者楊靈勇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這次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跑進前400名,得到“直通”上馬的機會,“不過沒關系,上馬這樣的賽事,一定要感受一次。”
4歲的上海馬拉松,鳴槍前給人的感覺是一成不變,因為“路線基本不變、項目不變、人數(shù)不變”。事實上,變化都在那些為跑者服務的細枝末節(jié)上。
如同國內(nèi)首次出現(xiàn)的“藍色跑進線”,這項從國外頂級賽事學習來的小細節(jié)就是為了幫助跑者選擇最好的跑步路線,創(chuàng)造更好成績而標識于路面的“貼心服務”。
傳承,上馬培養(yǎng)出“跑二代”
“上海半馬確實越來越專業(yè),上馬系列賽也都保持很高的水平。”一場有些虐人的比賽后,參賽跑者類似的感慨不在少數(shù)。
能在23年間將一場全馬賽事和一場半馬賽事,以及貫穿一年間的若干個賽事都辦出口碑,這源于主辦方那個“服務專業(yè)、跑者至上”的理念。
而這場越來越“國際化”路跑賽事,也正在孕育出全新的力量。
就像不少國外賽事一樣,上海半馬也將原本一天的賽事分成了打造成雙休日兩天的“狂歡”。
在上海半馬鳴槍前,一場2018阿迪達斯上海少兒迷你馬拉松率先在周六的東方體育中心起跑。
接近1500多名家長帶著他們的孩子在4.2公里的迷你馬拉松和2公里的親子跑項目中傳遞著跑步的魅力。
“這是我第一次帶孩子來參加這樣的跑步比賽。”38歲的林永淼是一位已有兩年跑齡的跑者,他曾在比賽中跑出3小時18分的全馬PB,這相當于國家二級運動員的水平。
如今,他希望帶著孩子一起來感受跑步的精神。“他平常好動,但跑步跑得不多。我?guī)懿匠讼M軠p肥以外,還希望他可以體會到長跑中的堅持,成績什么的真不重要。”
林永淼打趣道,自己是“托了兒子的福”才在沒有中簽的情況下,意外贏得了一個上海半馬的名額。
而像林永淼和他12歲的兒子林子策這樣在整個周末既報名少兒迷你馬拉松,又參加上海半馬的家庭一共有173個。
也是從去年上馬前的一場少兒馬拉松開始,“跑二代”已開始在上海的賽道上茁壯成長。
堅持、責任以及愛心,這是上馬系列賽在跑道上傳達的一股精神力量。
在上海,這種運動帶來的精神力量在不斷擴散開,而且正在“跑二代”心中生根發(fā)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