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搬進新房后,黃理良和兒子格外高興
圖為:黃理良家的老屋
圖為:茅井村安置點全貌
楚天都市報記者周鵬 通訊員胡向輝 汪佳 丁小波
崇陽縣天城鎮(zhèn)茅井村,與縣城相隔一灣雋水,被稱為崇陽的“世外桃源”。直到去年,扶貧工作隊入駐后,這里才建橋與縣城相連。和其它貧困戶一樣,住在葛仙山半山腰的村民黃理良也喜遷新居。今年春節(jié),他們一家告別蝸居,在新房內(nèi)過了一個亮堂年,一家人別提多高興了,逢人就說:“這個新年過得真舒心。”
蝸居老屋一住47年
正月初一午后,暖陽照在茅井村安置點,白墻黛瓦紅對聯(lián),一派祥和。黃理良家的新居在第一排第一家,他正在家門口清洗牛肉,準備招待前來拜年的親戚。
今年48歲的黃理良原是該村九組村民,家中四口人,母親今年80歲,患有眼疾,妻子也患有重病,還有一個7歲的兒子在讀小學一年級。
他家的老屋在葛仙山的半山腰上,離新居約20分鐘車程。黃理良帶著記者盤山而上,上山的路從以前的山路擴寬成了標準的公路,十分寬敞。他說,以前騎摩托車得小心翼翼,現(xiàn)在路寬了好走多了。“住老屋的時候,因為下山太難,去縣城買年貨簡直要磨掉一層皮。”黃理良介紹,以前下山需要沿著山溝走古驛道,然后再走約兩公里的平路,還要到河邊坐船去對岸,最后再走兩公里才能到主路上搭車去縣城。“每次去都是天剛蒙蒙亮就要出發(fā),回來的時候天已經(jīng)黑了,并且辦的年貨靠扁擔挑回來,相當辛苦。”黃理良說,后來村里通了公路,親戚送給他一輛二手摩托車,這樣往返就快多了,但也非常麻煩,到縣城還是要坐船。
黃理良家的老屋是舊式民居,青磚黑瓦,上世紀70年代的宣傳標語至今清晰可見。40平方米的老屋內(nèi)陰暗潮濕,黃理良感慨地說,“我在這里整整過了47年!”
苦難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黃理良的父親在他10歲時就去世了,后來弟弟也因病身故。兩個姐姐成年后嫁到外地,基本上很難幫襯。因為生病,他本人摘除了脾臟,干不了重活,平時只能在縣里打零工。“打工也不能安心,三天兩頭要跑回家,給母親和妻子送吃的,岳母可憐我們,將兒子接到縣城上學,減輕了我不少負擔。”黃理良說。
政府的扶貧政策落實后,黃理良被列為精準扶貧對象,好日子便從此開始了。扶貧工作隊來到茅井村后,修建了跨雋水河大橋和通村公路,從安置點的新居到縣城只需要30來分鐘,相比以前,節(jié)約了10余小時,這對黃理良等村民來說便捷多了。
拎包入住寬敞新居
去年,在咸寧市、崇陽縣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村里在茅井村最好的地段建起了易地扶貧搬遷新居。這里處在山腳下景點旁,依山傍水,是茅井村最漂亮的地方。
根據(jù)精準扶貧政策,黃理良家有四口人,獲得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新居,四室一廳一廚一衛(wèi)。拿到新居的鑰匙,黃理良和兒子高興了好久。去年臘月二十六,他用摩托車分別將妻兒和母親接進新居,隨后又置辦了許多年貨,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新房子內(nèi)歡度春節(jié)。
崇陽縣駐村第一書記鄭泊海介紹,為了解決貧困戶拎包入住問題,通過咸寧市扶貧工作隊以及縣各部門通力合作,找到愛心企業(yè),幫助貧困戶解決了床、桌椅、灶具等生活必需品。衛(wèi)生間的衛(wèi)浴器具,均已由施工單位一次性安裝到位,“可以說村民們只要拎包就能入住了,非常省事方便。”
為保證安置點的供電,該縣專門找電力部門架設專線,配了兩臺變壓器,并且縣電力供電公司還派電工為他們安裝了電燈、電器等,讓他們放心用電。
除了讓村民們住得安心,考慮到方便村民辦事以及為日常休閑鍛煉需要,扶貧工作隊還將村兩委辦公室和村活動中心建在了安置點旁邊,并修建了花園,現(xiàn)在已栽了桂花、櫻花等苗木。咸寧市扶貧工作隊隊長劉濤說,開春后,他們還將栽種一些苗木,將這里的多個景點融為一體,讓村民們生活在花園之中,出門就有鳥語花香。
產(chǎn)業(yè)扶貧奔向小康
走進黃理良家的新居,寬敞的房內(nèi)非常亮堂,室內(nèi)裝飾一新,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兒子正在客廳看動畫片,小家伙不時發(fā)出清脆的笑聲。扶貧工作隊給他家送來了兩張橡木床,一個燃氣灶、一罐煤氣、一張餐桌及幾把椅子,都已安裝好。黃理良敲了敲桌子說:“桌椅均是實木的,非常扎實!”
除了扶貧隊送的物資,岳母家也送來了衣柜、電視等家具,這讓干凈整潔的房子看起來更像一個家了。黃理良將靠近廚房的一間房變?yōu)椴蛷d,角落里堆放著豐盛的年貨,記者數(shù)了數(shù),有臘豬腿、臘魚、牛肉,籃子里也裝滿了蔬菜。黃理良說,這些年貨有些是親人送的,有些是扶貧工作隊送的“紅包”買的,一家人可以過一個紅火的新年了。
黃理良說,他在山上住了幾十年,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住上新房子。“現(xiàn)在,政府將新房建好分給村民,只需拎包就可入住,實在是沒想到!我們住著是真心高興,終于可以過一個亮堂年了!”
不僅要幫貧困村民們安居,還要幫他們樂業(yè),過上好日子。為此,扶貧隊還想辦法引進了香蓮、龍蝦養(yǎng)殖等產(chǎn)業(yè),就近解決村民們的就業(yè)問題,讓他們能在家門口發(fā)家致富。黃理良說,年一過完,他就可在附近做事,這樣就能安心地邊上班邊照顧妻子和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