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于福海:我投下了首顆空爆原子彈
1965年5月14日9時59分10秒,我國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原子彈“空爆”試驗。新中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lián)、英國、法國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并能進行空投的國家。
現(xiàn)在,當年的英雄們有的已離開人世,有的已步入古稀之年,但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的名字:第一飛行員李源一、第一領(lǐng)航員于福海、第二飛行員劉景新、第二領(lǐng)航員張公祥、通信員孫興富、射擊員韓惠安。
1965年5月14日9時59分10秒,我國成功進行了一次原子彈“空爆”試驗。那最準確、最關(guān)鍵、最神圣的一投,就是于福海完成的。
今年7月25日,在秦嶺山下的一處山莊里,記者見到于福海時,86歲的他除腿腳稍有點不便外,腰板挺拔,而且記憶力極強,他向華商報記者講述了我國首次空投原子彈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準備入朝作戰(zhàn)
從大學報名參軍
于福海出生于遼寧,1950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當時正值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剛誕生不久的中國空軍急需大批的空軍飛行員,于福海主動報名參軍,入伍到長春某航空學校,成了一名飛行機組的領(lǐng)航員(機組三大員:飛行駕駛員、領(lǐng)航員、射擊員)。作為轟炸機的領(lǐng)航員有兩大功能,一方面成功將飛機領(lǐng)到指定地點,另一方面就是投彈。
于福海說,他在航空學校僅學了一年,1951年12月畢業(yè)分配到部隊。1952年中國從當時的蘇聯(lián)進口了一批轟炸機,空軍立即在此基礎上組建轟炸師。但隨著局勢變化,于福海沒有入朝作戰(zhàn),隨部隊駐守東南沿海。
缺航油、缺配件
每周僅飛12分鐘
1958年12月,于福海等12名飛行員被派往蘇聯(lián)學習新型轟炸機技術(shù),因為當時中蘇關(guān)系開始變得緊張,蘇方不提供飛機,經(jīng)中方多方努力,蘇方提供了另一種轟炸機圖-16型飛機(中國稱為轟六)學習,這種機型在當時處于世界領(lǐng)先水平。
于福海說,學習一年后回國,因為國內(nèi)沒有轟六戰(zhàn)機,12人有的回到原來部隊。這一現(xiàn)狀引起空軍領(lǐng)導的高度重視,空軍首長要求留住還沒有走的6人,稱留下這6顆種子,將來必有大作為。隨后,中國通過努力,從蘇聯(lián)購回2架轟六轟炸機,成立了轟六轟炸機獨立大隊,從此中國空軍有了航程遠、飛行高的轟炸機,這個機型至今仍是我國維護東南沿海主權(quán)的重要力量。
于福海說,兩架轟六飛機買回來了,當時我們國家還無法生產(chǎn)出合格的航油,飛機配件和器材更是無法制造也無處購買。為了能把所學用于實踐,他們每周只能駕飛機起飛一個通場起落(12分鐘),就舍不得再飛行了。
經(jīng)過層層推選
成為空投任務主角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不過這顆原子彈是采用“地爆”方式進行試驗的,因為沒有解決運載問題,無法實現(xiàn)空投,對于精確測量核爆炸的當量,檢驗原子彈各種殺傷力的實際破壞程度等,都有很大局限。當時西方一些國家斷言,中國要使原子彈武器化,至少需要5年至10年。所以,空投原子彈,成為我國核試驗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中央高層通過研究,選擇轟六機型進行空投。這種飛機在當時是很先進的,而且載重量大。機型確定后,空軍某部將這一機型按空投要求進行了全面改進,達到空投標準。經(jīng)過層層推選,航空兵獨立某團副團長、第一飛行員李源一和第一領(lǐng)航員于福海、第二飛行員劉景新、第二領(lǐng)航員張公祥、通信員孫興富、射擊員韓惠安6名同志成為這次空投任務的主角。備選機組:徐興宏、趙承業(yè)、張師的、高成發(fā)、肖富貴、張尚英。
秘密進駐戈壁灘
對家人都要保密
于福海說,當中央和空軍決定他們執(zhí)行這項任務后,一切處在高度保密狀態(tài),幾乎和家屬失去了聯(lián)系,妻子只知道丈夫去執(zhí)行任務了,至于到哪里去了,執(zhí)行什么任務,他們都守口如瓶。直到試驗成功開慶功會時,整個機組成員的家屬才知道他們執(zhí)行的任務。
于福海說,一邊對親朋好友守口如瓶,一邊是高強度的訓練。戈壁灘上一會兒太陽高照,一會兒就是龍卷風,加上他們這些飛行員在蘇聯(lián)學習時間短、學的內(nèi)容不夠扎實,回國后因為航空器材受限,不舍得飛行,掌握的技術(shù)也不過硬,要完成這么重要的任務,心理壓力特別大。平時投普通的航空炸彈,在靶心200米以內(nèi)就算優(yōu)秀,可是投原子彈要求就高了。因為在靶標周圍,每隔一定距離都修建了房屋、鐵路、橋梁、地下工事等,放置了車輛、艦艇、飛機、坦克、大炮等各種兵器,以檢驗原子彈的沖擊波、光輻射、放射性沾染的殺傷力和破壞力。因此必須把原子彈投到靶心100米內(nèi),才能保證獲得科學的數(shù)據(jù)。
大戈壁氣象差
訓練不如意壓力大
于福海說,在那些訓練的日子里,他和戰(zhàn)友們白天在天上飛、地上練,晚上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摸索提高投彈精度的規(guī)律,計算、積累光學瞄準的各種數(shù)據(jù)。通過光學儀器放大后從萬米高空看去,直徑200米的靶標只有5分硬幣大小。飛行時靶標在瞄準鏡中輾轉(zhuǎn)騰挪,很難套定,經(jīng)常兩眼被碰腫了也絲毫不敢懈怠,空中失之毫厘,在地面就會偏離千米,特別是儀器核算時老出問題。隨著正式投彈的日子越來越近,訓練成績時好時壞,來自中央高層的關(guān)注也越來越強烈,于福海和其他5名飛行員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
談起當時的壓力時,于福海還時不時把眼睛閉起來平復內(nèi)心的激動。他說,因為設備技術(shù)所限,推算起來非常復雜,加上大戈壁上的季風一反慣例,提前來臨,西部高空終日涌動著惡劣的氣流,這些都給操縱飛機帶來很大不便,從萬米高空如何準確鎖定靶標,全機組受著高度的壓力,這個壓力是別人無法想象的。
于福海說,有一天,直接指揮這次核試驗的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將軍從指揮部來到機組,傳達了周總理和軍委首長的親切問候,囑咐大家:投彈時精神一定不要緊張,能投到100米以內(nèi)最好,投到200米以內(nèi)也行,重要的是我們從中獲得經(jīng)驗,為今后的核試驗打下基礎。于福海說,現(xiàn)在他都清楚記得當初張愛萍講話的情景。
于福海說,按規(guī)定正式投彈前都要進行一次非正式的預演,同樣重量、同樣儀器,只是沒有裝核彈原料,因為當時氣象條件不佳,加上自己特別緊張,預演第一次瞄準時并不理想,全機組和地面指揮都把心提到嗓子眼,當時他立即調(diào)整心態(tài),在第二次瞄準時達到預期效果。講到這里,于福海笑著說:“讓大家緊張了一下,還好沒有出現(xiàn)大問題。”
距靶心40米處原子彈爆炸
個人被記一等功
所有的準備工作全部就緒,1965年5月13日傍晚,下達了空投命令;次日4時整,機組人員進入現(xiàn)場,開始準備;7時54分,張愛萍下達了起飛命令。
于福海說,當天的情景他一生都無法忘記。飛機飛進試驗場區(qū)時,靶標出現(xiàn)了,方形的白框里套著一個直徑約200米的白圈,圈中畫著白色的“十”字。橋梁、鐵軌、房屋越來越清晰。按規(guī)定,飛機必須帶彈進入靶標三次。第一次進入,進行概略瞄準;第二次進入,進行精確瞄準;第三次進入,實施準確空投。
按反復演練的程序,通信員孫興富鄭重地向地面指揮部請示:要求進入靶場上空投彈。
爆炸前7分鐘,于福海報告:打開投彈總開關(guān)。爆炸前1分20秒,于福海報告:打開自動投彈器;緊接著喊:打開彈艙!
9時59分10秒,一切就緒。考慮到手動有0.2秒的誤差,于福海在這時按下了投彈按鈕。于福海說,飛機減輕了重量,向上一躥,按演練的要求就要立即加速飛行。轟隆隆!一聲巨響,天崩地裂。于福海說,當時他們沒有很好的裝備,戴著太陽鏡,出于好奇他打開飛機窗戶的布簾,看到一個紅彤彤的大火球如初升的太陽一樣升起來,火球越來越紅,越來越大,翻騰著巨浪升起。于福海趕緊把布簾拉上,又等了一會兒,好奇心促使他又打開布簾往外看,火球沒有了,變成了像巨浪一樣的灰土,又像是一大片云朵。飛機加速前行,一會兒這一切都消失在視線中。
據(jù)雷達測定,原子彈爆炸在靶心40米處,是一次非常準確、非常成功的空投。
當天,新華社向全世界發(fā)布消息:我國在西部地區(qū)上空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核試驗。
空爆成功后,機組記了集體一等功,給李源一和于福海記了個人一等功,其他4名同志記了二等功。
于福海說,其實立功受獎都是次要的,關(guān)鍵是完成了黨和國家交給的任務。
52年后與空投轟炸機合影
今年春節(jié)的一天,在中國航空博物館里,游人紛紛與當年空投第一顆原子彈的轟六飛機合影,而這些合影的人群中就有當年該飛機的領(lǐng)航員于福海。講解員聽說他就是當年神圣一投的于福海時,對這位老人肅然起敬。
于福海說,回憶他的一生,一是從1962年到1985年間,13項重大的試驗他參加了9次,其他4次是因為飛機改型而沒有參加;二是在他的努力下,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領(lǐng)航人員,這些是讓他比較欣慰的。
采訪完后,于福海站在門口與華商報記者揮手告別,筆直的身板如門前的松樹。車漸漸遠行,老人消失在視野里,遠處的秦嶺巍然挺拔連綿起伏。也許很多人碰到他,不會想到這是一位為共和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如今英雄老了,但他的精神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