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有人說,它是一本哲學的書,指出了世界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人說,它是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論,中國的書法、繪畫、音樂、園林的創(chuàng)作、欣賞,無畫處皆成妙境。虛實相生。有人說,它是一本兵書。“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殺人之眾,以哀悲位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這表達了中國人對待戰(zhàn)爭的態(tài)度,中國人是熱愛和平的。也有人說,它是一本烹調書……
7月21—22日,《〈道德經(jīng)〉中的人文智慧》課程在山西分院開講。本次課程由西安交通大學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韓鵬杰主講。關于《道德經(jīng)》,他說:“這本書在我們文化里邊還有一個名稱叫‘人生大智慧’,靜下心來閱讀,一定會對我們的思想、人生、境界都會有很大的感悟。”
經(jīng)典中的思想總是歷久彌新、發(fā)人深思,在韓鵬杰老師的講授下,《道德經(jīng)》中的深奧智慧變得樸實易懂,同學們也享受了一份回味無窮的思想和學術的饕餮盛宴。
|“道”“德”與“道德”|
“道”與“德”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兩個字,其中“道”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概念。道家所講的“道德”將“道”與“德”分開解讀,含義不同于人們今天所說的“道德”。韓鵬杰教授解讀:走在道上,人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方向和目標;第二個問題是規(guī)則與境界,不管走在現(xiàn)實還是人生的道路上,人們都要遵循規(guī)則,在遵循規(guī)則的前提下,要走出境界,給別人以便利;第三個問題是邊界,只要有道,就有邊界,即為人要有底線。德就是按照道去做,不按照道去做就是失德。而現(xiàn)在的“道德”只講德,沒有了道,也就是沒有了衡量的標準。以不同的標準要求自己和別人,這就是人們站在道德高地審判別人的原因。因此做事情的道理一定是“道”在前而“德”在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韓鵬杰教授說道,“天道”也叫作“天理”,就是中國人的信仰。信仰就是做事的終極根據(jù),做事不能違背天道,因為天理昭彰,人在做,天在看,沒有敬畏,一切的東西都談不上。一個民族若沒有文化信仰,內部不會有真正的凝聚力,在和外來民族打交道的過程中若說不出自己的信仰,就令外界文化充滿了恐懼,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民族敬畏什么。因此人們學習國學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找回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化運動中逐漸湮滅的本民族的信仰。“道法自然”,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他說:“我們對天地和自然界的每一次勝利,每一次征服,自然界都以更大的懲罰報復了人類。對天道和自然規(guī)律充滿敬畏,才能和自然和諧相處。”
|“上善若水”|
老子借助我們身邊的自然形象——水,把他認為重要的做人做事的思想和智慧傳達給我們。韓鵬杰教授說:“水善利萬物,沒有水,人類無法生存。水的不爭體現(xiàn)在邊界不爭,湖有湖畔,河有河堤,海有海岸;秩序不爭,爭則亂,水流前后相隨,循序漸進;犧牲不爭,前面的水把坑坑洼洼填平,后面的水才可以繼續(xù)前行。”在談到“心善淵”時,他補充道:“我們現(xiàn)在喜歡用一個詞來衡量一個人的未來發(fā)展,這個詞就叫格局,狹小的格局與位置不相匹配,那個位置早晚會坑了你。格局衡量標準就是視野寬、胸懷廣,用《道德經(jīng)》的話就是‘心善淵’。”緊接著他解釋了“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闡明水的品質,人們應該像水一樣善仁、善信、善能、善時。
《道德經(jīng)》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兩千多年來一向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讀書學習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新鮮營養(yǎng),書院鼓勵所有同學走進課堂,更近距離、更全面的感受國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