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訪道
廖彬宇
最愛江山無限闊,神州何物不包羅。
回天力挽千鈞重,遁世身閑片葉多。
宴坐云端開法眼,經(jīng)行塵幻馭娑婆。
五臺訪道尋蘭若,為使蒼生震壤歌。
趙力能賞析:
2018年6月6日先生率五百名學員訪佛門圣地五臺山。并于7日現(xiàn)場吟詠此詩并贈與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五臺山普壽寺尼眾佛學院院長如瑞法師,表明了此番問道五臺的心意。
先生本叫廖宇,在先生六歲時有一游方老和尚到先生家中,對先生的祖母說:“廖”為寂寥廣大之意,代表天和地;宇也是天,不妨在兩者間再加一個“彬”字,彬通假“斌”,代表允文允武,彬字為大木參天,代表人格立于天地之間,如此,則三才齊備,天人合一。彬宇先生的名字就這是這樣來的。老和尚臨走時,送了一部《金剛經(jīng)》給彬宇先生,讓祖母每天帶著他誦讀,并寫了一句話相勉:“英雄到老皆信佛,未有圣賢不讀書。”
彬宇先生親撰的四觀書院、四知書屋、四為堂大門聯(lián)都是同一聯(lián):“和平仁厚與天地同意,中正大公為生民立極”。其實這幅對聯(lián)就是由“廖彬宇”三字發(fā)揮而來,上聯(lián)是“廖宇”二字,下聯(lián)的“中正大公為生民立極”就是“彬”字的注解。
先生自幼便深結(jié)佛緣,中學時學校不遠處有一座寺院,他放學后就常常去與寺院的住持交談,一來二去成了朋友,住持把藏經(jīng)閣只給先生開放了。在此后的人生路上,先生也一直與佛門常有往來。
先生與一代高僧本煥長老、圣嚴法師、道生法師等均淵源頗深。先生20歲時曾一個人在深圳梧桐山深山中結(jié)蓬而居,山的另一頭便是本煥長老。就在那時,先生與本老、印順法師結(jié)下情誼。此后每次到深圳,都會受印順法師之邀上山與本老相聚。
2015年,先生還曾率眾去過佛國斯里蘭卡,與斯里蘭卡總統(tǒng)會晤,并與佛國的僧王、法王都進行了文化交流。
(先生與斯里蘭卡總統(tǒng)及斯里蘭卡僧王)
先生不但與有名望的高僧往來,甚至與數(shù)位無名老僧也有奇緣。其中有位無名老僧曾贈他一串佛珠后飄然而去。有位對文物素有研究,在海外做拍賣工作的友人無意中見到先生這件佛珠后大為震驚,說他數(shù)十年來第一次見到這種材質(zhì)又這么大串的古珠,同樣材質(zhì)、年代久遠哪怕只有手串大小的這類古珠以前也只見過一次,當時他們拍賣了五百萬元,且比先生的小了整整十倍,然而都已極為罕見,何況先生這件,既是財寶,更是法寶,堪稱神品。友人很驚奇先生從何處得來。又繼續(xù)推斷此法寶應是唐代之物,不知歷經(jīng)多少高僧之手,堪稱稀世珍寶。須知唐代正是中國佛教龍興之時,高僧輩出,九大宗派,無一例外,幾乎都是誕于唐代。正是思想文化之輝煌,決定了唐朝的大乘氣象。
而先生心中感念無名老僧,多年前還曾寫下一首古風抒發(fā)懷念之情:
憶無名老僧
大士懷悲情,超然下凡塵。
拔苦救蒼生,慈航演三乘。
愿追地藏王,慧目觀世音。
感同文殊智,廣作普賢行。
荷擔如來業(yè),隨緣示顯隱。
龍德多變化,圣手挽沉淪。
蹤跡絕四海,天空萬方云。
濟世堪無量,迄今不知名。
江山斯何幸,有此天上人。
先生的《國學旨歸》出版前,圣嚴法師曾手書《心經(jīng)》以贈,祝賀《國學旨歸》問世;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學誠法師還曾書寫彬宇先生的對聯(lián):“人天功德,永光坤維日月;龍象神威,加被震旦山河。”并為《國學旨歸》系列叢書題副標題“天人視野下的終極關懷”。五臺山凈明法師、貴州省佛協(xié)會長心照法師、安徽省佛協(xié)副會長兼秘書長智文法師、江蘇省佛協(xié)副會長曙正法師等都曾邀請先生為復建的寺院選過址,我還曾有幸陪同先生參訪過由他選址,完工后雄偉莊嚴的大興國寺······
先生六年前曾去太湖大學堂參訪過南懷瑾先生,隨后又去了韋馱菩薩的道場天目山,寫過一首《登天目山》的詩:
初春尚覺草木寒,便往蘇杭兩地參。
朝至太湖謁長老,夕時行腳天目山。
斯是昭明分經(jīng)所,亦為韋陀金剛鑾。
竹杖芒鞋云中去,百里高處雪飛旋。
樂棲凈土返真璞,喜食禪悅正法眼。
僧家夜半開早課,隨順同修未得眠。
佛號聲聲遍虛空,雷音滾滾斷塵緣。
世事紛紜欲舍卻,青燈黃卷駐此間。
忽聞居士獅子吼,教我殿下看紅蓮。
通體純凈渾無染,應在人間作圣賢。
在先生心目中,論世間之學問,最為究竟透徹的,第一是佛學和易學,然后是儒、道兩家文化,至于哲學和科學,就更在其后。先生曾說越是形而上,越接近于道之本體,也越不易讓人所理解;越是形而下,就越容易引起世俗的共鳴。先生認為形而上是能指導形而下的,形而下也必將朝著形而上發(fā)展。儒釋道易都屬于形而上,形而上屬于玄學的范疇,體現(xiàn)出的是精氣神及思想,看不到摸不著卻又客觀存在;哲學和科學相對來說,屬于形而下,表現(xiàn)出了具體的理論和秩序。所以先生心目中的中華文化是玄學,玄學既包含了哲學和科學,又超越了哲學和科學。但先生也說,這是世俗之辨,真正說起來,還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先生自幼浸潤于儒釋道易思想,縱橫捭闔,認為此乃人世間第一等學問,唯有學此學問,方能成就世間第一希有之人。無怪乎毅然退學,獨行其道,走了一條“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路。令人驚奇的是,先生一路走來,“于無聲處聽驚雷”,“從無路可走處走出了光明”,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如瑞法師與先生互贈禮物)
何為第一等人?彬宇先生14歲時曾在教科書扉頁寫下一段自行愿文,我們可以從中窺視一二:
自行愿文
一心不二,應識三教四大之旨。漸除五蓋,行六波羅蜜,當有七日克期決心。不離八支正道,使得九心生住,而獲十力圓滿。學百丈懷海,堪忍堪行;證千手千眼,萬壽無疆。普度億兆生民,究竟涅槃。
生又曾用佛經(jīng)集句,做過一幅對聯(lián),表明心跡。北京樂佛寺方丈延寬法師曾書寫下來掛在方丈室中:
上聯(lián):至心求道,殊勝希有,言行威肅,無染無求,獨作諸善,為人雄杰,成就大志;
下聯(lián):純修善行,超絕卓然,智慧明達,正知正念,拯濟群萌,威德特尊,統(tǒng)攝四洲。
先生嘗注:
“至心求道”出自《清凈平等覺經(jīng)》;
“殊勝希有”出自《阿彌陀經(jīng)》
“言行威肅”出自《大般若經(jīng)》
“無染無求”出自《大般若經(jīng)》
“獨作諸善”出自《清凈平等覺經(jīng)》
“為人雄杰”出自《清凈平等覺經(jīng)》
“成就大志”出自《法華經(jīng)》
“純修善行”出自《大寶積經(jīng)》
“超絕卓然”出自《清凈平等覺經(jīng)》
“智慧明達”出自《清凈平等覺經(jīng)》
“正知正念”出自《大般若經(jīng)》
“拯濟群萌”出自《無量壽經(jīng)》
“威德特尊”出自《法華經(jīng)》
“統(tǒng)攝四洲”出自《藥師經(jīng)》
這幅對聯(lián)是丙申年正月初一所作,先生言:每聯(lián)七句,寓克期(七)取證之意;每句四字,每聯(lián)28字,寓28宿之意;共計56字,表中華民族大和諧,同時2016年農(nóng)歷丙申年往上翻一甲子,是1956年,合周天之數(shù)。
幾年前先生曾在五臺山文殊洞中寫過一首詩:
文殊洞內(nèi)吟
少懷經(jīng)綸志,夙慕古上皇。
為民開既濟,慨然入帝鄉(xiāng)。
高步張倜儻,涉足履冰霜。
世界更浮沉,精神漸滄桑。
域外悟玄境,洞中觀空王。
身與名俱藏,物同我兩忘。
日落山河隱,云歸月色涼。
此際得素樸,便覺樂未央。
昭華超九重,蘭若夜生香。
珠碧連霄漢,百物仰紫光。
乾坤須輔弼,社稷賴賢良。
鴻基通內(nèi)典,盛德振大匡。
圓蓋吞天壤,方輿載八荒。
神功資庶品,圣道潤十方。
待時乘六龍,行地以無疆。
彬宇先生與五臺山之淵源亦頗深,自弱冠以來,每年都會在五臺山閉關一段時間。有次在閉關前,他曾徒步朝過五座臺。
五臺山有一座寺院,名“文殊洞”,因寺院后山山腰有一洞,據(jù)傳為文殊菩薩修行之處而得名。后山之巔,又有一洞,名“文殊手印洞”,洞內(nèi)石壁中有一天然掌印,傳為文殊菩薩以手印之而成。此洞縱深不及兩米,高僅一米,先生閉關時,白天在此洞中宴坐修心,夜里僅以褥子鋪平,蜷身而臥。洞內(nèi)常有蛇鼠出沒,夜里臥聽鼠鳴,白日誦經(jīng)時則常有青蛇繞先生數(shù)匝而去,先生一日興起,將此青蛇聽經(jīng)之奇觀拍攝留存,曾示于人,我等皆奇之。獨先生對身畔毒蟲等物,全然不懼。
此首七律,開篇便以“最愛江山無限闊,神州何物不包羅”一句贊嘆祖國壯美河山,也抒發(fā)了作者追求胸襟與格局之無限,包羅萬有,表達了其道自足,不假外求的境界。
頷聯(lián)“回天力挽千鈞重,遁世身閑片葉多”寫了作者入世泰然、出世超然之情懷。上聯(lián)寫入世行道,則有回天之力;下聯(lián)寫功成身退,則了無牽掛,連一片樹葉也不取。
頸聯(lián)“宴坐云端開法眼,經(jīng)行塵幻馭娑婆”一句,寫的是他在宴坐時,境界拔升,以至于云天之境,境界即眼界,眼界亦即境界。境界越高,所見真相實相便越充分,佛經(jīng)有“五眼”之說,最高為佛眼,為無所不見之眼;次為法眼,再次為慧眼,又次為天眼,最低為肉眼。肉眼者,凡胎也。上聯(lián)寫人之境界提升,在于靜定之功。法眼一開,才能看破萬象,駕馭人生。下聯(lián)“塵幻”是指人類所處之塵世,《金剛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娑婆”為梵語音譯,意為堪忍,人類所居之世界,佛呼為“娑婆世界”,意思是人世無常,有種種痛苦煩惱,譬如怨憎會苦、愛別離苦等等,而人類卻在此中深陷沉迷,不能自拔。詩人此句,表達了唯有身心清凈,才能自拔流俗,駕馭生命,完成使命。
那么詩人的使命是什么呢?最后一句則點明了,“五臺訪道尋蘭若”是說到五臺山的寺院來修身訪道,就是要讓自己身心清凈。“蘭若”即梵語“阿蘭若”之省稱,意為修行之所,又指寺院。修行訪道是為了什么呢?是為了開智慧,并運用智慧普度眾生。最后一句“為使蒼生震壤歌”堪稱全詩詩眼,也是全詩高潮。要讓蒼生擊壤而歌。“擊壤歌”典出《尚書》,是說堯微服私訪時,聽到有農(nóng)夫擊壤而歌,堯便問何故。農(nóng)夫說現(xiàn)在天下太平,所以情不自禁擊打著土壤而放歌,表達對盛世的喜悅。此處,“震”字用得妙,擊壤是一人所擊,多人所擊則聲震雷霆,詩人描繪出了一幅天下人都在擊壤而歌的景象。
(圣嚴法師手書《心經(jīng)》相贈)